活动主题: 21世纪版《查令十字街84号》

21世纪版《查令十字街84号》
活动日期: 2015-2-09 - 2016-2-09
活动类型: 线上
登录后可加入活动

《查令十字街84号》在线读书会
时间: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21:00-22:00(北京时间)
书目:《查令十字街84号》

主持:(英国)coffeecat 老师
策划:七弦

地点:七弦私塾网络公开课群,QQ群号:261842907(欢迎大家加入学习,群外网友亦自读自行跟帖交流。)

流程:
1、阅读时间从现在开始,不能现场参加的群友,可提前将心得笔记发到这个群邮件后面,讨论结束后,也可继续回复在这个邮件里,切记,请大家集中发在这个群邮件里!
2、主持人也会在此群邮件中发布些需要共同交流的问题。
3、 集中在线讨论时间,前20分钟,发布读书笔记。请大家事先准备好自己的心得,届时发在群中,供大家阅读与思考。
4、后40分钟,主持人将就大家的感想提问。进行讨论与争辩。
??5、 集中在线讨论汇总后,汇总内容发此群邮件和网站,届时大家自由跟帖和跟群邮件,如果需要,再由专人汇总。?
七弦

2014.11.27

UK-coffeecat
.....................我是主持人的分界线..............................
第一批问题:
1.本书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2.请就海莲与弗兰克的性格对比进行分析,最好提出例证
先抛出两个,请大家读书时细细体会,后续还会有提问。不论您是否参加在线讨论,这两个问题为基本作业题。
活动图书
没有图书!
84评论
  • 65楼 红木莲 2015-02-13

    如果不是因为加入了小书房,不是因为加入了这个“七弦-查令十字街84号”,就不会想到读这么感人的“书缘”。

    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因为爱书、懂书,而通过书信结下的感人的友情。想起中学时交笔友,那时写信,每一封信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都一句话都是最委婉温柔动听的真心话。彼此给对方在脑海中闪出的形象都是美好的。

    看了三晚上的QQ下载的文本,写信回信的格式看了有些晕忽,但是故事情节特别的吸引人,为了过把瘾,果断从当当买了本书。迫不及待的先囫囵吞枣般的看了中间,再特意挑了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太太的通信、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员工的通信、包括与弗兰克·德尔的孩子的通信…… 我看到了只有友情,也许调皮、可爱、率直又重感情的海莲·汉芙碰上不是这么一位非常有责任心而又内敛、绅士男子,而是一位再感性、张扬些的男子,估计今天我们看到不是这本书信方式的《查令十字街84号》,而是一本感动天地的异地恋哦。


  • 64楼 红木莲 2015-02-13
    相见不如怀念 

    感激有这样一个读书聊书的群,欣赏群里有这样强制作业的要求。而且还恰恰选了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几乎忘记自己曾经那么沉迷于读书。捧着余秋雨或三毛,皱眉也好,迷茫也罢,总能美美地享受一整天。高中时聊人生目标,眼前立马出现一幅画面:一面明亮的落地玻璃,一张大大的木桌,满是书香的屋子,我就坐在窗前桌后,捧着那缕书香一直美下去……可如今,距离曾经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看着海莲在那样艰难拮据的生活中远隔千里地寻书,有着深深地敬佩和羡慕。我想她是幸福的,她能够在自我的执着中前行,艰难也好缓慢也罢,却一直都身在其中。 

    相比之下,几乎忘记自己曾经的渴望更枉论追求或前行的我,早已无法体会这种心灵的愉悦。 

    初读此书,对海莲数次推迟伦敦之行,又着急又惋惜。可到后来,我越能发欣赏书中的结局-相见不如怀念。 

    嬉笑怒骂的海莲是真性情的淑女,弗兰克无疑是高雅守信的绅士,他们之间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欣赏,有志趣相投的惺惺相惜,甚至有些心有灵犀的默契,但独独没有爱情。我想,他们就像爱书一样地“爱”着对方。他们珍视的是这份默契和相隔千里的缘分。一想到见面,海莲无疑是激动的,但还会有些心虚和忐忑吧,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者担心想象和现实的差距,总之这份忐忑总会给她的伦敦之行带来些许迟疑。 

    我固执地认为未曾谋面的遗憾是美好的:已然神交互为知己,见面与否便不再重要,又或者说,相见不如怀念。
  • 63楼 红木莲 2015-02-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因为在战争中贩卖军火,成为二战后的经济、军事强国,而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肉、蛋等食物主要靠配给,尽管如此,以弗兰克为代表的英国人民依然抱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期待大选后人民的生活能得到改善。

    故事的主人公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是两个典型不同性格的人:海莲生活上不拘小节、热情幽默,却也不失细心。当她得知彼时英国实行食物配给时,尽管自身生活并不富有,仍尽已所能邮寄食物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们,大斋节来临前请她的朋友玛克辛给书店的女孩们及诺拉送去丝袜……而对于书和文字,她有一种“洁癖”,追求完美,无法忍受译者/编者对原作的亵渎,“到时候,我会将这本书碎尸万段,然后,一页一页撕下来——拿来包东西!”

    而弗兰克·德尔则是严谨细致,对工作兢兢业业,即便海莲再三表示信任他选书,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仍会先写信向海莲“报告”,以征求她的意见。他在书店工作了四十余年,如果不是对于古书业的热爱,我想他应该没法在那儿待那么多年吧?这份对工作的执着认真让我汗颜!

    他们因书结缘,近二十年的“业务往来”,让他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读了一遍电子书、两遍纸质书,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读出“爱情”的味道,电影我也看了,为了增加观赏性,在电影里添加爱情的成份,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恺蒂的序言及张立宪的附录部分,如果作为影评,也许更为合适?我更喜欢译者陈建铭及唐诺的序。尤其恺蒂其中几段引用的内容都用户了自己的语言,跟书中相应内容比起来,语言让我略感不舒服——不知道她是觉得译者翻译水平不如此呢?还是原文真如陈建铭所说“刻意做了极小的更动”?(呵呵,我纯粹无事生非吧?)

    貌似我还从未曾有一本书读得如此仔细过,我读到的是海莲对于她心目中“好书”的苛求和热爱以及她买书的标准——从不买未读过的书,“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环顾我的四周,到处被我扔掉书,有很多书,真的像她说过的“那些人”一样,读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读过了,趁着读这本书的机会,是时候向这位“断舍离”高手学习了!想起自己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市面上已经绝版的好书,尤其是找了很久,找了几家图书馆才找到时,那种兴奋和喜悦之情,正如海莲说的“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而买书人与卖书人之间的情谊,令我感动!

     

  • 62楼 红木莲 2015-02-13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纽约女作家海莲和英国一家古书店主管弗兰克与书店员工之间的书信结集,时间从1949年至1969年,跨越二十年。

    1949年,二战结束不久,英美在二战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战后英国降为二等强国,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不过他们通信初始海莲提到美国援助日、德,是不是还没开始援助英国?

    而美国在二战中本土没有遭受严重的催殘,通过战争反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大发战争横财。并且通过吸引世界各国的高科技人才,进一步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军力迅速增强,开始建立自己的霸权。

    书中主要是海莲和弗兰克的通信,中间穿插有书店其他员工和弗兰克的妻子、邻居和海莲朋友的信件。

    海莲的信看起来比弗兰克精彩丰富得多,从信中可以看出她的喜怒,应该是感情外露。

    弗兰克始终是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即便说到同事、家庭情况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所以让人感觉既木讷又严峻(他自己的话)

    海莲泼辣、挑剔,她可以在一封信的开始责怪弗兰克所寄书出现的问题、不合她的意,到末尾又询问弗兰克圣诞节礼物是寄新鲜鸡蛋还是干燥蛋。

    弗兰克温文尔雅,对海莲的脾气,不管有理没理信中总是“致歉、抱歉、十二万分歉意”等字眼。

    海莲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书中写道:我会格外小心,免得让它溅到酒滴沾了烟灰。“最上头那一张被我溅到几滴咖啡”

    弗兰克却是细心周到,信中有详细的步骤教海莲如何去除书上污渍。

    两人都同样有幽默感不过表现也不尽相同。海莲会抛出一长串前因后果,然后问弗兰克:你是要扮演行凶歹徒呢还是扮刀下亡魂。

    弗兰克很简洁。

    书中所海莲是很幸运的,当纽约书店无法满足她的阅读需求时,一个偶然找到了一家远在大洋岸的英国古书店,并且以自己的善良慷慨赢得了书店员工的信任和友谊,特别是弗兰克,为她找书,寄书。海莲始终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作阅读,寻找精神寄托。

    弗兰克也是幸运的,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如果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不是更好吗,人是被需要的,如果自己的努力能换别人的肯定不是最好的回报吗,然后以更加热情的状态投入工作,面对海莲一封封信中提到的书,弗兰克提到:还会出一趟差,届时再尽力为您搜寻“倾尽全力为您服务”。

    所有的评论都说弗兰克矜持儒雅文质彬彬等等,所有关于绅士的词语尽往他身上套,他所表现出来的也这是这样子,他是否有时也想顽皮任性一下,读着海莲的信他应该过足了瘾。

    我们大家也是幸运的,今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成人读书是不多了,能够来到七弦所建成人读书群,听着大家聊书说书也过足了瘾。

    最后借用诺拉的一句话结束这个东拼西凑的作业:如果大家知道这个作业我该绞尽多少脑汁,一定也会可怜可怜我的吧。

  • 61楼 红木莲 2015-02-13

    1、海莲开朗热情、幽默、性情率性、慷慨大方、她爱书懂书,对书的价值有着深入的理解:“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书),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她的购书原则“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的下声吗?”,她“坚决拥护‘亲身经历’的作者、作品”。

    她对书的态度“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中够好,弃之毫不可惜!

    她对为她找书的弗兰克和书店店员心存感激,当善良、慷慨的她得知远方物资供给不足时,仅仅通信2个月余,经济上并不宽裕的她就开始不断为书店店员寄去紧缺的食物。自然,书店里所有人也成了她的朋友,她的书信也是率性而为,快人快语,语言幽默,有时书信连称谓都没有。

    “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这一段读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就是汉芙说的那种人,和她相比,我对书的喜爱显得那么虚伪,从小书籍的匮乏,让我对书有变态的占有欲,但书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安慰自己,或者囫囵吞枣的看完,而不是真的入脑入心。我想读这本书最大的心得是向海莲学习。

    2、弗兰克谨言儒雅、温和、细心

    他给海莲的回信一直是英国式的绅士,一直到通信2年以后,在海连的强烈要求下,才首次将称呼改为“亲爱的海莲”,他细心、温和,惟一报答海莲的是兢兢业业地为她寻觅好书。“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唾沫横飞的,最好是小小一本,可以让我轻松塞进口袋里,带到中央公园去读。”他花了一年的时间为海莲找到了想要的诗集《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我询问了此间所有的乐谱店”尽心尽力为她找喜欢的书,让海莲明白“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我怀疑海莲真的是因为没有钱而迟迟不去伦敦吗?也许她不想改变那个书店,还有弗兰基在她心中的位置和印象吧。

    认真看了前面各位同学的作业,同学们的阅读感想为我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提供了更多的视角。谢谢各位!要是各位同学晓得我写这个作业得绞尽多少脑汁,一定会可怜我的!

     

  • 60楼 红木莲 2015-02-13

    该书书名是一个地址, 海莲为之神往的一个书店所在.20年来的索书寻书寄书交往,平淡中见真情,让我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明明是两地书,明明有那么鲜活的一群人?为何却用一个地址为书名呢?

    初读此书, 海莲的仗义,对英国文学的嗜好,犀利的评判,幽默的笔触,FRANK的绅士风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英国物质贫乏的年代,虽然身在美国的海莲自己也不宽裕,但仍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异国他乡素未谋面的朋友. 海莲对所爱之书的熟悉真让我惊讶,真是一个爱书人呀.其中几个观点,我特别喜欢:

    1.        P3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2.        对不同版本的幽默犀利评论.

    P5这算哪门子的的新约圣经啊!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

  • 59楼 红木莲 2015-02-13

    hen?gan?j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谈这本书之前,要先感谢@星星点灯 的指引和推荐,让我进了这个读书群,吸收那么多精华。实话说,我渴望读书,渴望有大把的时间用来读书,就像身体里缺少某种元素就特别想吃某种食物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低,读过的书太少,所以特别希望能有这样一个规则去约束我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是的,终于还是拖在最后的时间来写感想,买来这本书,花了一个中午加一个晚上读完,说实话我没怎么看太懂,自然也没理解他们彼此的思想。后来我又花了一个晚上看了改编的电影,看完也不是我想要的感觉,或者说我还是没懂。

    好吧,那就在我这个浅层上谈谈:这本书从我开始看了,就吸引我读下去,也许正是因为它不是为了出版而写出来的文字,因为它是真实的书信往来,也许是因为窥视的心里,急着想知道接下来他们说了什么....可是我好着急啊,总觉得故事不是按照我所期盼着的路走下去的,也许这恰恰是吸引读者的地方,不像某些小说那样读了一半已经大概知道两种结局。弗兰克果然是典型的英国绅士样子,就算内心火热,表面还是那么平静如水,他很有责任感,他有太太和女儿,他会尽可能地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尽管他已经称呼她为海莲,但是他后来还是在每封信中的落款下都特别指出他的妻子的问候,难道是在提示自己和暗示对方么?我能在句子里找到的他有些想念海莲的话,就是“望穿秋水”,在好几封信里都提了他们这里游客很多,美国游客也很多,怎么不见你,也许他仔细观察过每位游客,每位操着美国腔的中年女士,也许他暗自希望其中一个就是海莲,是海莲想给他惊喜....

    而海莲呢?她开始要弗兰克给她挑选情诗,那是多么了解对方,或者是她就想读他挑选的情诗,这样就像他读给她的一样,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海莲在听到弗兰克和妻子去度假时候,嘴上虽然祝福,可是心里却越发孤寂,甚至信里说,而她却一个人...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不解二十年了的书信往来,却什么也没有,我感觉得出他们有期待,却都只有遗憾,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会如何?如果放生在一个英国女人和美国男人之间又会怎样?汉芙是感性的,我喜欢她爱书的态度和观点,她喜欢书上有前任读者的笔记,喜欢有共鸣,也许也喜欢偶遇;她喜欢有现实为支撑点的书,远比那些幻想来的小说来的真实可读,嗯,我也是。而弗兰克多么理性啊,感性碰撞了理性,理性获胜了!而弗兰克把这一切的关爱都融在找书邮寄上,这也许是他能做的最好的了……

    我看书的时候多希望他们能写出梦中见到之类的话,可是这点暧昧都没有。然后我看电影,想着导演该会稍微改编一下,让他们梦中相见,而呈现给观众他们见面的视觉,也没有。我想那导演是不是也如弗兰克一样的英国绅士?那电影太写实了……你们觉得呢?

    不管什么理由,也许想再找点线索,也许没看明白,也许想多研究书里面的书,反正我会再读的,难道这是这书的魅力所在?

  • 58楼 红木莲 2015-02-13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因为在战争中贩卖军火,成为二战后的经济、军事强国,而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肉、蛋等食物主要靠配给,尽管如此,以弗兰克为代表的英国人民依然抱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期待大选后人民的生活能得到改善。

    故事的主人公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是两个典型不同性格的人:海莲生活上不拘小节、热情幽默,却也不失细心。当她得知彼时英国实行食物配给时,尽管自身生活并不富有,仍尽已所能邮寄食物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们,大斋节来临前请她的朋友玛克辛给书店的女孩们及诺拉送去丝袜……而对于书和文字,她有一种“洁癖”,追求完美,无法忍受译者/编者对原作的亵渎,“到时候,我会将这本书碎尸万段,然后,一页一页撕下来——拿来包东西!”

    而弗兰克·德尔则是严谨细致,对工作兢兢业业,即便海莲再三表示信任他选书,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仍会先写信向海莲“报告”,以征求她的意见。他在书店工作了四十余年,如果不是对于古书业的热爱,我想他应该没法在那儿待那么多年吧?这份对工作的执着认真让我汗颜!

     他们因书结缘,近二十年的“业务往来”,让他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读了一遍电子书、两遍纸质书,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读出“爱情”的味道,电影我也看了,为了增加观赏性,在电影里添加爱情的成份,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恺蒂的序言及张立宪的附录部分,如果作为影评,也许更为合适?我更喜欢译者陈建铭及唐诺的序。尤其恺蒂其中几段引用的内容都用户了自己的语言,跟书中相应内容比起来,语言让我略感不舒服——不知道她是觉得译者翻译水平不如此呢?还是原文真如陈建铭所说“刻意做了极小的更动”?(呵呵,我纯粹无事生非吧?)

    貌似我还从未曾有一本书读得如此仔细过,我读到的是海莲对于她心目中“好书”的苛求和热爱以及她买书的标准——从不买未读过的书,“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环顾我的四周,到处被我扔掉书,有很多书,真的像她说过的“那些人”一样,读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读过了,趁着读这本书的机会,是时候向这位“断舍离”高手学习了!想起自己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市面上已经绝版的好书,尤其是找了很久,找了几家图书馆才找到时,那种兴奋和喜悦之情,正如海莲说的“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而买书人与卖书人之间的情谊,令我感动!

  • 57楼 红木莲 2015-02-13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是一本书!没看过。分享到朋友圈,大家都没看过!笑了。
           那就当新朋友来认识吧。
           读完后第一感觉是,为什么是“读书人的圣经”完全没有找到答案。而我不喜欢这本书,不喜欢这本书的女主人公,不喜欢单身的老女人。
           也许周五的分享会让我改观。   
  • 56楼 红木莲 2015-02-13
    本以为是一本枯燥的书信集,书买来后久久不愿翻开。先看了电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妮·班克罗夫特两位老戏骨携着浓浓的英伦风情而来,连美国式的粗鲁和戏谑中也深深烙印着对英国文学的迷恋。昨晚一时兴起翻开书页,就一口气从头读到了尾。通报弗兰克死讯的那封邮件是如此突兀,即便我早已知道那结尾,却也如遭重锤一般地蒙了。哎,难怪是爱书人的心头好。

    第一遍浅读,对几个细节印象深刻。HH的确是率真可爱的性子,只因马科斯&科恩书店满足了她“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好书”的心愿,便热心邮寄礼物,希望对方在物资困难的环境下得到些许改善。后因书店员工投桃报李,赠与她邻居老太太亲绣的桌布,她便将邻居老太太也纳入“赠礼”的小圈子,以示谢意。书店几位员工背着弗兰克给HH写信,也是非常暖人的情节。

    50年代后期与60年代的来信中,弗兰克频频为过晚回复道歉,几次提及生病修养的情节,一方面当然有友谊增进、互诉家常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给人岁月流逝,暮年已近的感觉。

    最后一封信,来自弗兰克的女儿。她在信中称自己为德尔家族第三号通讯员。看到这句不由得令人莞尔,稍微冲淡了老友已逝,知己何在的苍凉感。

    最后就是,哇咔咔,见到一张真的藏书票了,呵呵。看到书的后勒口上写着“藏书票设计:某某某”,我才在书里一通乱翻,最后终于在扉页上找到了。一副仕女树下看书图,上头写着EXLIBRIS,并录了HH那句owe it so much的话。于是开始痴痴地想,我的藏书票要设计成什么样才好?算了,还是先考虑读,再考虑藏的事吧。写到这里,忍不住想到电影中弗兰克去巨门大宅中收购旧书的场景。藏得再多,终有失主、易主的一日。刻意想要留下印记的努力,始终会作青烟散去。倒不如洒脱一点,从更高远的角度审视每日的作为。

  • 55楼 红木莲 2015-02-13

    匆忙交作业吧,入群晚,匆匆看完

    一开始看的也是电子档,那个排版真是看得费劲。既然群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又是必读书目,买一本是当务之急,收到书才确信这才叫看书嘛,泛着淡淡书香,还有后面配的一些插图,真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1.本书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194910-196910月,二战结束,英国处于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

    2.请就海莲与弗兰克的性格对比进行分析,最好提出例证

    海莲:活泼风趣,直率坦诚,热情友善

    1)对于拉丁文希腊文《新约全书》的不满直抒其意

    2)得知英国物资缺乏,开始为弗兰克及书店诸位同仁寄送各类食品物资,其实她本身并不宽裕,连一趟伦敦之行都无法成行,却一直不忘帮助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们

    3)信中妙语不时让人莞尔,带着俏皮与活泼

    弗兰克:严谨认真,典型的英国绅士

    1)建议海莲用邮政划拨

    2)每回找书都极为认真详细描绘品相给海莲

  • 54楼 红木莲 2015-02-13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是入群后才接触。
    群公告:本群必读书目《查令十字街84号》,我赶紧登录图书馆网站搜索。内容简介:《查令十字街84号》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有趣的是,此书译者便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得知此书的版权购买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哈,原来这是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怪不得我们群名是查令十字街84号。
    书终于到手,开读。这几年来电子小说看得比较多,匆匆而过的快餐式,打发时间,过眼而不过脑。纸质书买了很多,完完整整读下来的没几本,大都是前面翻翻、后面翻翻、中间翻翻。要么就是这本看几眼,那本看几眼。
    《查令十字街84号》篇幅很短,一篇篇书信读下来,很轻松,不知不觉就翻完了。没有读到有什么爱情的感觉。
    1949年11月3日“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深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看惯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短短几句透露着海莲对书的喜爱和痴迷。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一间不大的屋子,隐约地看到海莲捧着新得的书,爱不释手,一遍遍的抚摸。 


    1950年3月25日“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利·亨特呢?《牛津英语诗选》呢?《通俗拉丁文圣经》和书呆子约翰·亨利的书呢?我好整以暇,等着这些书来陪我过大斋节,结果你连个影儿也没寄来!”读到这里,我没有年龄的概念,只感受到一个俏皮、可爱的姑娘,一边写信一边碎碎念。这么一个热情、俏皮的姑娘,也走进了我心里。每次都是期待下一封信,海莲在碎碎念什么? 
    。。。。。。


    我不想用善良这个词,我更愿意用热情、高尚。1949年12月8日信:只是从朋友那里得知英国当前每一户每个星期才配给到两盎司肉;而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立即给书店众人寄火腿作为圣诞礼物,直至53年,罐头、鸡蛋、葡萄干、火腿、肉等,不断寄出,而她自己只是个并不怎么宽裕、租住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里的小作家。甚至不能保证一直有收入。可是正因为这不宽裕,还能慷慨相助他人,更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1950年4月7日“大家对您寄来的包裹都万分感激。我家那两个小家伙(女孩五岁、男孩四岁)简直乐翻了,因为有了您寄来的葡萄干和鸡蛋,我就可以为他们烤个蛋糕了!”少少的葡萄干和鸡蛋,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这让我想到有次活动听到别人分享的感受:“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一下子入到我的心。是呀,微不足道的一些付出,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你想像不到的改变和快乐。
    。。。。。。

    1952年9月18日“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 。。。”,就如我自己,大多数时候如同海莲所说,买一本书,读过,上架,没事了。读得太潦草,也基本不会重读那些书,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这也是看过很多书,却依旧头脑空空的原因。甚至直接上架,没事了。当然,要我扔,还是舍不得的,昨天不读,也许今天、明天就会读或重读了。
    《查令十字街84号》,
  • 53楼 红木莲 2015-02-13

    看着截止日期,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囫囵吞枣式地勉强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许是受到了序的暗示,读的时候就那么按部就班的觉得是那个意思了。至于究竟是怎样的,就留在之后重读的时候去想吧。在这里仅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这本书主要记述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美国作家和处在举国困难时期的一家英国书商及其员工的故事。令人值得一提的就是时间——二十年。海莲在最开始知识通过广告,随意的投递了一封清单,却没想到真的收到了回信。由起初的简单的生意来往,再到后来的互相关怀。虽然素未谋面,但是作为读者的我,却能够感受到当时他们真挚的感情。

           我觉得海莲是一位热情慷慨、性格开朗、心思细腻的人。热情慷慨是说她在自己的生活都不轻松,还坚持给远方素未谋面的朋友送去礼物,表达关心。性格开朗则通过他写信的称谓和语气中体现出来的。她最先提出要对方改掉称呼,同时自己也是那么干的。俨然一副和对方认识很久的口气,再加上她慷慨的行为,很快便和弗兰克成为了朋友。或许刚开始知识普通的顾客和店主的关系,但是后面演变成普通朋友,再到知己至交。这些感情都是一步步的随之时间的推移和双方的书信来往以及互相的行为来体现的。海莲的热情慷慨感染的不仅是弗兰克本人,还有他的员工,妻子,女儿,邻居。性格开朗的海莲在写给弗兰克和其他人的心中,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口吻,减少了双方的阻隔,让人很好亲近。心思细腻是说海莲能够想人之所想,去尽自己的一份薄力去帮助别人。过节他记得送朋友礼物;想到对方可能需要丝袜,就叫朋友帮忙自己送给他们;收到桌布,她会和博尔顿老太太通信,表示关心……

    和海莲相比,弗兰克则显得比较拘谨、认真、有责任心。拘谨是说弗兰克在面对海莲是会显得比较刻意拉开一段距离。当然,这个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弗兰克有自己的家庭,他如果对海莲表现的比较关心亦或是有其他的言语,这个故事就不会让后人那么难以忘怀了。认真从弗兰克的做事风格可以看出来。海莲在心中提到是否可以把账单中的英镑换算成美元。弗兰克照做了。有责任心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他对海莲信中所提的书籍都能够尽力去搜集;二是他在后来生病期间还坚持奔走收书。

    当然,他们的感情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则要归功于他们之间的共同见:爱读书。他们一个爱读书,一个不吝惜书。我们都明白,海莲所说的那些书,即便是二手的,如果不是在弗兰克的店里买的,估计她也是买不起的。这些海莲自己在1952511日的信中提到:“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

    这本书在读的时候比较难,要不断的看注解才能明白他们心中说的是什么意思。信中出现了一些书的名字,很多我都没听过,惭愧之余,也勾起了兴趣。之后如果有时间我打算去看看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或者沃尔顿的《五人传》。如果有可能,还想去了解下沃尔顿的作品。(他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他说“若非身临现场、亲眼目睹,何以让读者尽信余言?”)再则,我很认同海莲的观点,她在心中对那些买了畅销书,然后囫囵吞枣的读过一本的行为表示了不赞同并且她认为“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这是我下定决心弥补自己读书空白之后,读的第二本书。虽然是有点强制性的,但是起码读过了,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已经吸收进脑子里了,那么就是值得的!下次,一定要做的比现在好!也希望在闲暇之余,能够在这里知道更多有趣的书籍,学到更多的东西!

  • 52楼 红木莲 2015-02-13
    初看到这个书名,有一种很陌生的熟悉感,等到翻开书看了几页,才知道原来这本书大概10多年前就读过。初读的时候,我就很感慨海莲与弗兰克这两个至始至终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可以成为彼此的知己。
           此次重读,这样的感慨继续着,并且由于在两次读此书的十几年时间跨度中,我亲身体验或者目睹身边好些朝夕相处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之间,却不能沟通,甚至相互猜忌,这感慨就更深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字: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处需要缘。读到这本书,来到这个群,无一不是一种缘。
           我不敢自称阅读爱好者,因为所读的书太有限,但是心底里那一丝对书籍的亲近感也屡屡地使我体会到阅读的妙处。在现实中知音难觅,阅读却能使我穿越时空与知己神交。所以,我想我还是略懂海莲与弗兰克这些爱书人的世界里所发生的那些故事......
  • 51楼 红木莲 2015-02-13
     偶然的机缘,加入阅读Q群。是不是今年想要看几本书的愿力的结果呢?进群看的第一本指定书是《查令十字街84号》,迅速看完群共享里发的电子书,书信语言平实轻松,看的不累,意犹未尽,以至于我怀疑是不是我看的版本不全?译序比较多,感觉还是要先看原书再看各种序,看完序有特别感触的再去看书比较好。有人看到爱书者的爱书情怀,有人看到爱情,有人看到友情。。。。。。。都是关乎情感,只有情能感人。长期业务联系中建立起来的两地深厚感情,由于素未得谋面,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遗憾是一种美?不可否认,遗憾给人们带来一种更深更绵长的情感体验。在现今,很多的实体书店也渐渐关门,爱书的人们也许也和书店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情感故事,一切失去的,过去的,人们的记忆里都要留下的他们美好的过往。因为书籍带给人们的是最高的精神享受,好书的魅力永远! 
  • 50楼 红木莲 2015-02-13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

    十分庆幸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些书,有那么些书中人,与自己意气相投,心念相通。一头扎进书堆,哄骗自己“嗜书如命”,不过为了“借观察书中之人,反观自身”,因此,每每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自己愿意看到的。所见尽是执著的人、事物和经验。

    机缘巧合,书和书也会相遇,会同时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融合在一起,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次同时读的两本书,一本是读书群推荐的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是师傅推荐的毛姆的《刀锋》。从2014年最后一天,读到2015年元旦。

    《查令十字街84号》其实不是第一次读,我记得最早一次阅读是在2006年,当时正迷爱书人的故事,自然不会轻易避开这一本书。可是,读完后,不痛不痒,以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心生疑惑,为什么那么多爱书之人隔着老远时空距离对这本书对海莲·汉芙怀想惦念无数年。或许,那时尚年轻,追求的是“信息及时传递”,所以对海莲·汉芙与那位“五十开外年纪、以老英国腔老英国礼仪淡淡招呼人的男士”隔老远距离、隔好长时间书信往来很是烦躁。当然,还是把这本书藏在最喜欢的抽屉里,因为书中有一个“执著的爱书人”、有一个同样“执著的老书店绅士”,又有一个同样“执著的嗜书如命的译者”,仅此,就足够让人珍藏一辈子了。八年后,年岁渐长,许多看法渐渐变化。忽然能够理解当初不能理解的情感。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国度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物资匮乏,一个国度物资丰盛精神食粮贫乏,海莲·汉芙的爱书寻书,让两个看似陌生的国度让一群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愫,一群人性情相似,互相理解,心念相通。因为理解,所以依恋,所以惦念不已。

    《刀锋》是第一次读。特别喜欢书中主人公,拉里。就和海莲·汉芙喜欢那位“英国绅士”一样的喜欢。读完小说,特别希望拉里能够从书中走出来,特别想听他一个钟点接一个钟点地谈“上帝和永恒”、谈“绝对”、谈“没完没了的轮回”,谈“自在之神”和“微物之神"。毛姆的书,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但当时读的是《人生的枷锁》,太年轻没有太多触动,以至于没想接着读毛姆的其他书,不知道是遗憾还是幸运。不过,十几年前,埋在枕头中为《荆棘鸟》哭得死去活来的当初的我,想必无法理解“静穆、克制、谦虚,孜孜以求自由的拉里”吧。拉里的疑问好像我的疑问,“既然世界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主宰的本性表现,为什么它是这样的可恨,使众生的唯一合理出路就是摆脱它的束缚”。书中有罗摩克里希那的解释,“世界就是游戏,在这种游戏里,有乐有忧,有道德亦有堕落,有知识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恶。如果罪恶和痛苦在创世时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吗”。拉里并不认同。他游历数年,读了许多许多书,遇见许多老师,找到了自己的理解:“当绝对在这世界上表现为善时,恶也自然而然连带着出现。没有地震灾变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你就绝不会见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拉里终于明白恶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就是尽力而为,生活。拉里的标准是: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去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我的选择是:看见喜欢的人事物就好。《刀锋》最打动我的就是拉里,译者说拉里的原型是维特根斯坦。师傅告诉我,如果对维特根斯坦感兴趣,可以再看看罗素《幸福之路》。如果说《刀锋》这本书,还有什么特别让我喜欢的话,应该就是这本书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在作者笔下,每一个人不管是道德还是堕落,有知识还是愚昧,都不是只有一面,读到最后,没有一个人会让人对他或她心生厌恶,每一个人选的都是他应该走的路,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可以理解。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苦难,有一样的“与善相对、与善共生”的令人恐惧令人战栗的“丑恶的东西”。《刀锋》是小说,拉里是有生活原型的小说人物。《查令十字街84号》是书信集,海莲·汉芙是现实生活中人。不管是小说,还是书信集,能看到的一样是世界的美好、良善。时代的烽烟、喧嚣扰攘都华丽丽地变成了背景。虽然《刀锋》出版于一九四四年,《查令十字街84号》的第一封信始于一九四九年首版问世于一九七〇年,但是,不管是小说人物拉里还是书信作者海莲·汉芙,他们一样经历了一次大战,一样耳闻目睹过战火硝烟吧。难得的是,不管是拉里还是海莲·汉芙,一样执著,执著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理想”。我想执著源于“渴望与恐惧”,渴望理解、渴望平和、渴望静穆,渴望意义。执著,但是不让恐惧吞没,执著,而能够坚定地向着明亮那方。读完这两本书,看完这两个故事,让人更加坦然、从容,让人能看到世界的美好,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真的存在。

    看清自己的心,就容易释然、淡然,不管外在环境如何。

    时间说:“无论你们做什么,在我看来都是徒劳无益的。”尽管如此,依然坚定地相信书中透露的“真”、“善”与“美好”。

  • 49楼 红木莲 2015-02-13

    1.本书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19459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物质匮乏,百废待兴。战后英法两国实力衰退,美国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所以海莲给弗兰克及同仁邮寄火腿、鸡蛋等食物以表感激之情。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请就海莲与弗兰克的性格对比进行分析,最好提出例证

    海莲的性格是直爽、活泼,心直口快的。她坚持自己的主张,对自己不满意不同意的部分,毫无忌讳地说出来。例子有很多,比如她不满意德尔先生给她回的第一封信中称之为“夫人”,汉芙第二封信尾便加了注脚,我希望在你们那边,“夫人”的意思和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

     

    当她不满《新约全书》,很直率地抱怨“这算哪门子的新约圣经啊!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性?他们准会把他来活活烧死,不信记住我说的话。”这个镜头电影里也出现,她一边敲打信一边用劲推打印机的情节把她的不满活脱脱的表现出来了。

     

    弗兰克是很有绅士风度、却有些拘谨。这个从他的书信用语就能看出来“敝店,敬上”等。当然随着跟海莲的交往中,他的书写方式也变得亲切起来。

     

    读后感:

    刚读这本书时,觉得就是爱书作家海莲和卖书商人弗兰克的交易书信往来,但是不同于寻常的普通交易书信,因为海莲直率活泼的性格,把书信写得这么有血有肉,让人看了为之动容。读完这本书,当看到弗兰克的死,我已泪满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何况是海莲呢。是啊,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乃是普通的交易关系呢。正如海莲自己说的,你是最了解我的一个人


    从书本上我并未看出多少爱情的成分,倒是电影爱情的成分比较多。电影中,两度把镜头聚焦到海莲桌上的照片(我想应该是海莲那死去的丈夫遗照),照片中的人感觉跟费兰克很像,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呢。还有弗兰克对那美国顾客眼神的变化及餐桌上对妻子惜字如金也把弗兰克对海莲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最后,也有点为费兰克的妻子诺拉痛心。

    题外话,从电影中看到,虽然是战后物质匮乏,但是两个国家的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是丰富的,尽管每日繁忙,也会去跳舞、社交,而且餐桌礼仪也很优雅,我还看到海莲用筷子吃饭。很好奇那个时期的普通农民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 48楼 红木莲 2015-02-13
    书早就看完了,请原谅我对此书没有什么感觉。也许就是那句话,读书是很私人的事儿,不是每个人都对一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的。这本书不过是一个爱读书的有点任性的有点小脾气的女人和一个书店之间的“情缘”“书缘”,而已,并不想过渡地解读它。当然我还是会学习一下大家的看法,看有没有我可以借鉴的。谢谢!
  • 47楼 红木莲 2015-02-13

    特意买了书,又把电影看了一遍。

    第一次写影评,有些生疏,语言比较匮乏,心里的那份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浅浅的写一些,希望以后能跟上节奏,多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1、本书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搜了一下,当时美国的经济蛮发达的,是美国的经济高峰。从书里看来,英国的经济很不景气,肉类什么的每个人是有限额的,而且也只有一点点。让我想起小时候靠粮票过日子,食物也都是配给制的那个年代。
    2
    、请就海莲与弗兰克的性格对比进行分析,最好提出例证

    海莲爱憎分明,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喜欢的就是喜欢,直白而毫不隐藏,这样的性格好痛快。同时海莲也很幽默。弗兰克总是板着正事正做,彬彬有礼的样子,这是标准的英国绅士吧。很认真,没有玩笑,没有幽默,不过,看得出他被海莲吸引着。弗兰克的每一封信都显得彬彬有礼。

    这是我接触过蛮特别的题材,整本书以书信往来来叙述着一段故事,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这些交流中,不仅仅是书籍的买卖,慢慢的生出了许多的亲情,爱情,这段关系对他们彼此想必是人生中非常幸福的一段关系。海莲未能去英国,看到电影中弗兰克的失望,心中竟有些不忍。最终也未能见上一面,好生遗憾。所有这些都是当事人的经历,很高兴出了书,让我有机会通过书本,去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突然觉得文学的流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文字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观念,体验,让后人来了解自己不曾达到的那个时空。有些书读的是过去,有些书读的历史,有些书读的是思想,有些书读的乐趣。

  • 46楼 小铭妈妈 2015-02-13
    为了孩子才开始阅读的我,喜欢上了当当网淘书,也成为一个小小购书狂。看完这本书,就有种特别强烈的想法,就是到附近的书店去感受一下沉浸在书堆里那种气息。厦门书店不多,实体书店也受到了电商的影响,能生存下来的实属不易。
         有时自己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也会有像海莲那种感受,“光摸着就教人打里头舒服。” 小心翼翼翻看它,抚摸它,做在舒服的椅子上,享受午后的阳光。如果能这样的过一个下午,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信任,可能是都是爱书人,如果现在你给书店写这样一份函,也许你没有办法有像海莲这样幸运,先得到书,再邮书费。而且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也非常的负责任地为客户搜罗客户所需要的书籍,以"很荣幸地为您解除三份二的困扰了"为结局帮海莲找到她所要的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感动的一件事。我想海莲是会深深地记住他们的功劳,所以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就特地为书店的伙计们,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对于马克斯与科思书店的伙计,每个月每个人只分得一个鸡蛋,看到海莲为他们准备了六磅重的火腿时候那种感激之情。"偶尔只能在黑市匆匆一瞥,你能这样子顾虑我们,实在是太亲切也太慷慨 了,我们都深怀感激。而且海莲不至一次地为他们寄上紧缺物资。而书店的伙计们,不仅更卖力为她找书,还为她献上了爱尔兰桌布。
          令我不解的是,大家都非常想了解海莲是什么样的人时,大家猜测她是一位年轻有教养,聪慧,绝顶幽默,学究型时,她自侃为非但一丁点学问也没有,连大学也没有上过,只不过碰巧喜欢看书罢了。而且弗兰克一家为他寄上全家照,大家特别想看看海莲的长相时,海莲通了20年的信,却没有为大家寄上一张相片。在看电影时,有一段弗兰克l看到或听到说是从美国来的客人,都会站在门口倾听客人所说的每句话,当发现她不是海莲时,那种落寞的神情,是我对这个影片印象最深刻的。
       对于这本书提到的这些书名,都是第一次听说的书名,更不说能对这些书的理解。所以改天听老师关于这方面的讲解,或许能对这本书有更深的理解,我也想能更深地去体会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之前老公喜欢读古典文学,我是一点都看不明白,就认为他是一个老古董。这一个月来,听了几次七弦及其他老师读诗经,让我对这些古文字产生兴趣。所以很感谢各位老师创建这个学习的平台。
发表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所属站点
七弦-查令十字街84号
活动成员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