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小树林

副标题:
原作名:
作者:文/ 严淑女 图/张又然
译者: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01
页数:48
定价:0.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43475960
自然?本性?成长<br>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br>严淑女撰文、张又然作画的《再见小树林》是一本既把握时代的走向,又抓住了儿童心灵的脉搏和成长需求的图画书。<br>很长时期以来,人与自然的疏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人的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根源。由于与自然的疏离,不仅人的生存的生态性遭受严重的破坏,而且还出现了心灵方向的迷失。美国独特而伟大的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就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他在《自然沉思录》中说:“这浩浩苍穹下的小小学童(指学者——本文作者注),明白了他与这博大的自然竟还是同根而生的。一个是叶,一个是花,他的每一条血脉里都涌动着他与自然的亲谊和感通。他与自然所同之根是什么呢?那不就是他灵魂的灵魂吗?……属于自然的美就是属于他自己心灵的美。自然的规律就是他自己心灵的规律。”<br>《再见小树林》这个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小树林与小绿的精神联系,确立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以“小树林”为代表的自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br>这个取材于画家张又然童年经历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心灵故事。我们读张又然的题记,“献给我的爸爸、妈妈以及树林里的青蛙、松鼠、猫头鹰……”恐怕要对“青蛙、松鼠、猫头鹰”以及由省略号代表的那些小动物(当然还有“小树林”)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些小动物是与自己的父母并列提出的,作者对它们怀着怎样的情感不言而喻。这是长大后的画家的话,但里面表达的依然是孩子的心思。成长没有给画家的心灵造成异化,这正是张又然给孩子创作图画书的最珍贵的资质,这也是生态文学的最坚实的思想和情感的原点。<br>我还注意到,严淑女在叙述这个故事时,十分有效地将“我”、“动物们”、“小树林”三者进行了情感上的一体化。她写青蛙来到“我”家的洗碗池里,“舒服地泡澡”,写松鼠与“我”的对望,写“我”由把小树林视为“我的秘密基地”变成“‘我和动物们’共同的秘密基地”。在这样的故事脉络里,“我”与“动物们”和“小树林”成为了生活的共同体。<br>儿童与自然进行交感的生活,对于儿童的成长重要得不可或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然界中包容着对儿童来说通俗易懂却又纷繁的事件、物体、现象和因果关系、规律性。这些信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们易于为儿童接受,它们正是儿童所能进入的世界,它们也正是儿童观念、概念、思想、概括和判断的直接来源。换句话说,大自然乃是‘儿童思想’的发源地。”《再见小树林》表现出了自然的这种重要性。当小树林被砍伐以后,“我默默地把窗帘拉上”,其实是关闭了心灵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口,而从前被树林映衬得充满绿意的房间也随之陷入了黑暗。作家深谙小树林的消逝对于小绿意味着什么,所以,她写道:“挖土机的声音天天在耳边响起,钢筋水泥架起了一只超大的怪兽。”“望着窗外巨大的黑影,我的心,也慢慢地被那阴影包围起来。”<br>所幸的是,儿童的成长力是顽强的,他们不轻言放弃。在图画书的最后一个画面里,我们看到,小绿把稚嫩的小苗栽进了被砍伐的土地里,在他身旁的树桩上,站着一只小鸟,它衔着一颗种子,仿佛也像小绿一样,在期待着再见小树林。<br>我们这个大人社会,能为小绿和小鸟的这一愿望,能为他们的未来做些什么?我想,合上《再见小树林》这本图画书后,这是我们大人最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相关书评
  • 暂无书评!
相关文章
相关活动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