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
今天,第一次去锵同学的小学班级里讲故事。突然就想起了几年前第一次去锵同学就读的幼儿园班级讲故事时的筹备情景——为了短短的20分钟,几乎搜了一整天的资料,就是为了准备充分。而这一次,从最初的方案设计(虽然是因为作业的缘故),到与老师约好时间后的反复思考,到临出门口还一遍遍地大声练习着开场白和串词,直到站在教室里开讲,竟然又是一个新的版本。……总的来说,今天除了时间没能控制在45分钟内完成之外,都还比较顺利。
详细的情况,因为有录音,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录音(有些杂音,那是因为第一次用手机录音,摆放的位置离扩音器有点近,造成的,相信以后会越录越好)。
在这里主要谈一谈活动后的一些思考。
首先,这是一场针对小学生的无字书阅读活动,我从一开始就希望不仅仅是带领孩子们读出一个故事,而是希望通过这场阅读活动,能让他们了解并掌握怎么阅读图画语言。但是,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图画语言”呢?初次见面,我不可能自顾自地讲概念,但是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腾出一块时间来做名词解释。前前后后,好几个方案从脑海里闪过,掐着表,大声试讲的时候,总觉得别别扭扭,干干巴巴,直到我看着自己做的凌乱记录,突然就抓住了“声音”“图画”“文字”这几个关键词,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也是与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相关的,最重要的是,恰好都与我想描述的“语言”有关。因此,果断地砍掉了准备好的《仓颉造字》的故事——本想通过简单叙述这个故事来说明图画是比文字更古老的语言,但是,仔细想一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了解哪种语言更古老,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引出“图画语言”的概念之后,就一定要运用。是否要直接使用分解图片进入故事书呢? 如果我只是单纯地想与孩子们分享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那又何必一开始就铺垫出“图画语言”的概念呢?!所以,我把最初设计的那个指认图片的环节,改成了用象形文字做画再编故事的热身游戏。指认图片,那是零散的信息,使用素材编故事就是一种综合的运用。从现场看得出,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游戏环节,并且还提出“故事编得不够完美”的意见,这说明,他们的思考热情被激发了。
然后,我们进入图片分解与重组。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阅读图画语言的无限可能性。比如当场就演绎出两种阅读结果。在随后阅读正文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他们是路过,还是会留下?”“这把梯子是为了让动物们上去,还是下来?”等问题,让孩子们始终参与自主选择。这样虽然身处同一个教室,共读同一本书,却又是真的各有各读。最有意思的是,北极熊遇见树屋的时候,孩子们说“树屋的主人不在”,当棕熊,黑熊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大声说“树屋的主人来了”。这个现象很有趣,也许是因为一开始我就说北极熊是从远方游过来的缘故?……孩子们是真的很喜欢里面的图画,完全被迷住了。
最后,就是完成“半画”明信片。为了促进大家的积极性,我提出,用手里剩余的明信片与孩子们交换完成的作品,不一会儿,讲台前就呼啦啦站了很多人,当剩余的明信片不够换的时候,我又拿出小书房的定制书签,这下可好,刚才换了明信片的同学,又跑来要用明信片换小书签。该派的派了,该收的收了。我把带去做延伸阅读的书,交给了语文老师,希望她能安排孩子们抽空阅读。
就在临走前,有位女同学,送了我一张她自制的兔子书签,好可爱。还有另外一名男同学跑上前问我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讲故事呢?呵呵,这个问题,暂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总的来说,重听录音后,感觉有些地方还是话涝了。但也不能归咎于自己话多,要怪还是得怪无字书太耐读了。特别是这么一本作者立志就是要创作得与众不同的书(有兴趣的可以点这里看我的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