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
刚看了常曦妈整理的上周六的父母读书会--《遇见未知的自己》,好有共鸣和感触呢。读书会常促进我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自己在本子上也写了不少笔记,还未整理,等空了,慢慢弄了,也把这个记录帖做为网上读书会的延伸吧。
先写一点刚刚想到的:
读书会上,常曦妈提到书里说的能量争夺,后面谈到物以类聚,说的是能量振动频率相近的原因。我突然想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看你的朋友的朋友,并不喜欢甚至讨厌,如果照能量振动频率相近这个逻辑来说,好象又解不通吧。
还有一种,比如,孩子结交的好朋友,再长大,交往的男朋友女朋友,父母也有常常看着不顺眼呢,而且发生这种情况,可能在这个前提下也一样会发生:我们父母和孩子感情特别好,相处又特别和顺的情况下,照这个理论,这一点还不好说吧。
这是不是有一种情形: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也许有这个可能。
又或者说,人的能量很多,所谓振动频率相近,可能只是你和这个人某一方面的能量振动频率相近,他和另一个人又在另一方面的能量振动频率相近,而这部分可能正好是你和另一个你看着朋友的朋友不顺眼也就是不相容的地方吧。
而彼此共同的朋友,则在不同能量部分,和彼此振动频率相近,相对而言,共同的朋友这个人,在能量振动方面,则有兼容的一面。
当然有时也能做到,朋友的朋友同样是朋友,这可能就是三个人或多个人都在同一方面的能量振动频率相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这一点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特别好理解。
通过书中的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更好地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有差异的人,以及如何更好的相处。包括孩子也是一样。父母和孩子相处,也一样适用。
有时父母会说,这个孩子就是我们天生的冤家,真是难搞难缠,我想这也存在着彼此能量振动频率冲撞和不相容的情况发生。
原帖链接: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50943.html
常曦妈妈:去年10月份的样子,在外图销售排行前20的陈列架上看见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吸引我拿起来是书名“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哪遇见呢?我们不是都在么,还怎么遇见?随手翻着,目录里有这么一段深深吸引我看下去。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将来你做母亲后,要记得,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
于是在书店站了一个多小时,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很容易让人一口气看完。随后又从图书馆借了回来细细的,细细的看。老公也觉得是本好书,强烈要求我买来。
如作者自序所说,对于像我这样从没接触过身心灵方面东西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地图。
周六,一直阴雨连绵的天气,下午好不容易见了点亮光。我们几个妈妈,兴致勃勃的聚在中山少图安静的自修室里,聊着这本书的种种感受。潇潇这个小听众,听我们聊,也是听得入迷,高兴。听到妈妈说到关于自己的一些感悟,还忍不住凑过来。实在难得,两个多小时的读书会,潇潇也一直坐着听下来了。七弦也分享了很多她的切身感受,每次都很期待周六读书会的到来,一次次的读书会,让我收获很多,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在和妈妈们交流的过程中,自己的一些烦恼、困惑都迎刃而解了,一如书中的主人公遇见了那位智者。我很庆幸自己遇见了小书房,也让自己能反求诸已,修心,有好的心态。
序P7 “人生的哲理是需要去体会、实践的,而头脑的了解并不能造成任何的改变。” 对这句最有感触的就是参加小书房的活动,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仅仅只是开始,理念的改变,真正的渗透到与孩子相处的点滴中,却是很少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正文P4 “我是谁?”
最怕看见这个问题,我以前不敢问自己,现在我试着问,是妈妈,妻子,女儿,儿媳,这些都是身份认同,我到底是谁呢?目前无解。不过,我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