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分享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还有一本5人谈,都是今年下半年无意间走进我的视野,可能是自己实践过的,再来看一些理论,颇有一些趣味。也为我做公益小书房带来不少启迪。看来还是那句话:好书,也要恰逢其时地相遇。
P222-223 “语文阅读”
前些天晚上,看到这一章,想到好朋友提到儿子也有类似书中朱自强儿子的遭遇,于是多留意了。
朱自强谈到他的孩子小的时候,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家里却是喜欢阅读的,并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朱自强说这让他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直觉上的怀疑。后来去找了一些语文教材翻看,发现教材问题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它短小轻薄的问题。也不是说,编写教材的人想当然地站在他们认为的儿童角度来改编文学作品,从而失去了儿童文学原著里的艺术性、文学性。
说白了,就是以前我和好朋友常说的,编写者总是低估了孩子的鉴赏力。
另一方面,徐冬梅认为,比教材更大的问题是课程问题,这个我认为也有道理。现在所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人为的限制了语文教学上的真正发展。
关于教材短小轻薄这一点,朱自强举了一个实例,《等信》这篇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分别在日本,台湾,大陆三处教材里改编后的状态。并分析了,改写后,不但使原作里的情趣、幽默、人物性格严重缺失,更极大地削弱了原作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把原作弄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
对此,六人谈里,几位的共同意见是,要么不要改编放在低年级教材,要么就是不采用,采用就采用原文,直接放在高年级的教材里。
这一点,我也认为是个好建议。曾经女儿和我聊到课本里的一些文章是她曾经读过的时,我也发现,课本有不少改编删简,我当时的做法就是直接找来作者原作品,去弥补课本教材的不足和伤害。
我记得当初女儿说起萧红的《火烧云》、琦君的《桂花雨》、林海音的《窃书记》、叶圣陶的《爬山虎》、沈石溪一篇动物的....女儿说都读过的,我也瞅了眼课本,叫女儿再翻出原作好好读一读。
好在女儿的语文老师不错,每次上完这些名家名篇,都会提示一下延伸阅读。前些日子,就因为沈石溪的一篇,老师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西顿、杰克伦敦、椋鸠十那些人的作品,女儿很自豪自己都读过了。听女儿说课文后面的学习园地里都有提到课外阅读。
6人谈里,徐冬梅说她比较了三套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社教版,考查其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结果是,人教版的比例最高。我听了挺高兴的,比上(国外)不足,比下有余吧。呵呵,我时不时听女儿说起课文来,也觉得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有不少很不错的选文。课文后的学习园地,重点也是突出和强调延伸和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