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生活在北方,那里没有甘蔗。我们吃的是“甜棒”。就是玉米秆子。
夏秋的时候,去玉米地里,专找那种不结穗子,或者很少穗子的玉米秆——那样的比较甜,有时候不好折断,就斜着身子,脚冲根底踹过去,茎杆一下子就会断裂。折下来,劈了叶子,去了上半截,用牙撕扯外面的硬皮,一条一条的,嚼一嚼,可甜呢。
有一天,我又去地里折“甜棒”,就是池塘南边的一块地。玉米叶子又宽又长,密的看不清脚下,我刚弯腰进去,“噗嗤”一下,踩了一脚的泥。原来头天夜里,刚刚浇了地。
那时候浇地,是用电机从河里滘水,长长的大粗管子,从河岸上架出来,然后再分别浇到各块地里。河里的鱼,也会随着河水被滘上来了。
这一次,滘上来的鱼特别多。有的地方,水还没完全渗下去,水洼里还有寸把长的鱼在蹦达。也有比较大的白鲢,在滘上来的过程中,已经受了伤,躺在田里,鳃拼命的一张一合。天气闷热,玉米地里也不透风,那个腥臭味儿啊,简直让人受不了。我赶紧撤回腿,到地头的树上,把满脚的泥蹭干净,蔫头耷拉脑地回了家。
这事过去没多久,一个中午,我坐在池塘边的杜梨树上,忽然看到玉米地里不断地飞出泡泡来,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紫的,有弹珠那么大,一个接一个,五颜六色的,纷纷扬扬的往外飞。有的飞着飞着就破了,有的挂在玉米梢上,有的粘在玉米穗子上。有的飞到远处去了。
我一下子从树上跳下来,跑过去,一弯腰钻进玉米地里。没错,泡泡就是从那儿冒出来的。
地里三三两两,这一根,那一根,长着一种从没见过的东西,怎么形容它呢?这么说吧,它就像是一条鱼,更准确一点,像一条冷冻的鱼,被人头朝上,尾巴朝下,直挺挺的插到了地上。它深灰色,表面有鱼鳞一样的斑斑点点,两侧有叶片包裹着,就像没展开的鱼鳍。在应该是鱼鳃的地方,是两道弧形的花纹。没错,它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植物鱼。
它嘴巴张开着,鼓出一个半圆的泡泡,像花一样,可好看了,什么颜色都有。一朵红色的泡泡从嘴里缓缓地吐出去,飞走了,又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几十棵这样的植物鱼,同时吐出不同颜色的泡泡,飞舞在田地里,天空中!我伸手去抓,一个蓝色的泡泡便在掌心里了。泡泡很有弹性,还有点发粘,内壁上,粘着一颗黄黄的米粒大小的东西。我轻轻一触,泡泡破了,捻了捻那小颗粒,还挺硬的。像种子!
再看田里的玉米叶子上,这样的颗粒落了不少呢,乍一看上去,就像虫卵似的。
如果是种子,能不能种呢?
我很好奇。就从叶子上把它一粒一粒摘下来,采集了大约一小把。回到家,洒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还提了小水桶,透透地浇了地。
第二天一看,嘿!湿漉漉的泥土,这儿拱起一撮,那儿裂开小缝,探头探脑的,嫩嫩的小芽芽长出来了。
它长得快极了,就像雨后的春笋,静静的听,几乎听得见刷刷的拔节声,一天功夫,就有我的手指头那么长,银白色,鱼嘴闭合着,鱼鳃只是两道若有若无的花纹,鱼鳍呢,是非薄儿非薄儿的叶片,紧紧的贴在植株上。
第三天,类似鱼鳞的斑点也开始出现了,我试着摸了摸,滑腻腻的。
植物鱼的颜色每时每刻都在加深,傍晚的颜色,总明显的比早晨要深很多。到第六天的时候,看上去,明显的就是一条肥硕的大白鲢了。
它有一尺来长,鳃线非常清楚,鱼鳍也张开了。身上的斑点也更清晰,摸上去滑溜溜粘乎乎的。头顶的嘴巴呢,也张开了一点。哈哈,我知道了,它快要吐泡泡了。
果然,第二天,它的嘴巴已经张的足够大,有的已经出现了彩色的泡泡。欲吐未吐地半含着。我哪儿都不去了,就守在家里等着看泡泡了。哪成想,午饭过后,突然刮了一阵大风,天色暗了,紧接着雨点落了下来,我眼看着鱼嘴里的泡泡被雨点打破了。接着又刮了一阵风。大雨哗哗的落下来。院子里一会儿就积满了水。雨水汇成了河,哗哗地往外流。
我站在门口,沮丧的看着我的植物鱼。它们被风吹的东摇西晃,看上去就像活了一样。忽然,那棵最茁壮的植物鱼头上的花纹突然张开了,变成了一张一合的鱼鳃,那些像鱼鳞一样的斑点呢,就像真的鱼鳞一样,在雨水中闪闪发光,它扭啊扭啊,突然一跃而起,尾巴从泥土里拔出来,摆动着,顺着雨水,游到池塘里去了。然后,紧接着,一棵接一棵,所有的植物鱼都翕动着鱼鳃,摆动着尾巴,嘴里吐着泡泡,除了泡泡是七彩的,它们就跟真的鱼一样,快活的游走了。
天晴以后,我去庄稼地里仔细找了很长时间,连周围的田地里都去看过了,可这样的植物鱼一条也没再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