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07月

如何策划科普公开课?

发布者:草莓蛋糕

最近,正好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如何策划科普公开课?”,在分享了一点经验后,突然发现自己的那么一点微薄的经验似乎也算很有有套,赶紧记录下来,抛砖引玉。

 

科普公开课,首先是公开课。

我比较喜欢请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来听公开课——以便了解课程的理念,特点,以及内容。另一个目的是,公开课结束后,无论家长是否为孩子报读该课程,我都希望家长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多了解一点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因此,作为亲子模式的公开课,我一定会在整个过程中兼顾孩子与家长的不同需求,为孩子设计有足够吸引力的朴实的互动体验,为家长分析一些现象并示范一些方法。

 

以今天的科普公开课——“科学就在你身边”——为例。这个课已经是第三次主讲。但每次的侧重都有不同。第一次是在幸福种子书馆为寒假班招生开讲,来听课的孩子年龄偏小(4岁-7岁左右)。第二次也是在幸福种子书馆为暑假班招生开讲,来听课的孩子年龄在5-8岁(其中有个孩子是第二次来听)。第三次,就是今天,在博文托管班开讲,以1-3年级小学生为主(其中有2个准1年级孩子,1个6年级孩子,1个初中生——这个算半个家长)。

 

三次公开课的基本流程是:从主题出发表达课程的理念,在通过一些互动与小实验让参与者对课程特点产生感性认识,最后选择一个主题课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普实验全过程。

 

比如,“科学就在你身边”这个公开课,就可以从主题出发,引出“什么是科学”的疑问?借着这个疑问,就可以请各位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回答。其实,这也是在表达主讲人自己的理解。我就很赞成达尔文说的“科学就是整理事实(现象),找出规律(本质),做出结论(知识)”,并由此强调“科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当然,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一个归类,并为家长分析一下孩子的各种答案“好在哪里”。

在统一认识后,就要带领大家踏上“获取知识”的旅程。我不喜欢一上来就开动游戏,所以就要先讲点什么。我喜欢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的故事。在第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我借“4个苹果(伊甸园的苹果,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爱心树》的苹果)”作为故事引子,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都作为互动故事,调动大家各抒己见的热情。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可以进入小游戏环节了。在三次公开课中,有两个小实验是保留节目。一个是“*纸花开”,一个是“气球飞”。“纸花开”的灵感来自“报纸开花”,据说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都会带孩子玩这个游戏。但我做了一点改变。我会让孩子们分别折一张报纸,一张卡纸,如果水盆够大的话,可以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比很明显。这样,不仅便于互动提问,更能激发孩子多样化尝试的想法。比如,就有孩子用卡纸“花”压住报纸“花”,有的想竖着放,有的把报纸“花”裹在卡纸“花”里面,还有的反向放水里。我很乐于看到孩子们不拘一格的尝试。

“气球飞”是个对比实验。一个是给气球打足气,然后直接放飞,不定向旋转飞舞的气球很吸引眼球。然后把打足气的气球粘在一根吸管上,吸管的中间穿过一根长长棉线,棉线一端固定在房间的高处,这是可以让大家来猜测可能的结果。这个实验总是那么受欢迎。

由于我很不喜欢讲同样内容的课,所以,在今天的公开课中,我增加了一个小游戏,自制喷雾器,不过有点巧合的是,我一开始请大家称呼我“草莓老师”,而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偏又选择了红色的水,结果喷到白毛巾上的红色水,被大家戏称为“老师吐血了”,呵呵!

在经过了几个小游戏后,进入主题实验——这可是正餐了。……当孩子们耐心地按步骤进行实验的,直到获得实验成果的时候,家长们也在看在眼里,……我想,没有什么比这种呈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场科普公开课可以就此圆满结束。

 

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一点经验谈。

1)环境布置。在一个角落摆放一些相关的科普故事书,百科书等,以便孩子们课前课后打发时间。

2)课前纪律。请家长将通讯工具调为静音。跟孩子们约定课堂纪律。

3)课中纪律。纪律的确是个问题,有可能是你刚好遇到行为活跃的孩子,有可能是你做互动时有的孩子被什么词激到痒处。但你只要记住一招——谁遵守约定的纪律,谁就能获得体验(或材料)的优先权——就好了。让兴奋过度的孩子们先反省一下。

4)课后整理。提醒并准备垃圾袋,以便孩子们清洁桌面。

 

大概就是这样了。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