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09年3月-4月)
第一周 阅读之胡思乱想
“好绘本
如何好”,红底白字,醒目得让人心花暗放,毕竟是做了几年的读书妈妈,对绘本实在是兴趣大大,而越感兴趣,也就越想知道它的WHAT AND
HOW。前勒口那一串触目惊心的红数字,哇,这作者好厉害!
读书前,不小心瞄了一眼咖啡猫的阅读心得,当时被她说的“体、点、线、面”搞得颇心惊肉跳。翻到目录页,我才有“恍然大悟”之感。依此查验一番,恩,有道理有道理。
序言有点长,综其论点:现代人急需培养视觉的阅读能力,然后才能探讨关键的“技法、方法”,本书就是一个“引导”——深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觉层层丰富的意义。作者一段话很吸引我:“我无法说服自己,把孩子当行销猎物,用目眩神迷的手法诱他上钩,所以,我想写这本书来谈绘本如何好。”哇,真是令人期待。
开篇先解惑,绘本是什么?意想不到的是,作者开篇竟阐述了一个“大概”的概念。“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PICTURE
BOOK就是图画书,就是绘本。”这段话,真让我大跌眼镜。。。恰巧在前几天,我翻了翻一本叫“CHILDREN‘S
LITERATURE”的书,里面专用一段文字来讲述了PICTURE BOOK的定义问题。该书阐明定义是有争议的,如果就是笼统定义为“picture-book
format"的话,那它应该包括图画故事书、资料书、概念书、甚至应该包括“coffee-table
books"(就是漫画小册之类的)。所以该书严格定义了它所论述的PICTURE BOOK为PICTURE STORY-BOOKS ONLY。"The
picture storybook is one that conveys its messages through two media, the art of
illustrating and the art of writing. In a well-designed book in which the total
format reflects the meaning of the story, both the illustrations and text must
bear the burden of
narration."图画故事书是利用了画面艺术和文字艺术二者一同来表达主题的。。。如果仔细读过后面这个定义,我可以明确地说,郝先生在开篇这样引入“大概”概念,是不负责任的。
我很好奇郝先生这么大概概念的做法是为什么呢?恩,原来他想说的是,“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绘本的成败。”可以想见,原来这本书主要宗旨是讲绘本的图画,而抛开了绘本严格定义中的另一艺术部分——文字。
恩,虽然有点疙瘩,不过没关系,接着读下去,,,一副副精美的画面,一段段专业的点评,令人眼花缭乱,,,惶惶间,我都翻到100页了,,,回想一下,怎么越读越糊涂的感觉啊,对作者精心点评的一本本书并不糊涂,可怎么全然有种连不上的感觉呢?
挠挠头皮,又来翡翠城一逛,不小心又瞄到了淡化的读后感,人家是第二次读啦,,,咦?他/她也认为该书散乱?!!!哇呀呀,,不敢再深入细看,以免影响自己思路,赶紧跑出来。。。
静下来,胡思乱想,突然想到在刷啦啦翻看该书的时候,忽略了一点,它的内文章回结构和目录所列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回去细查,可不,包括领导指定要求读完的“儿童式语言的运用”那一章之前的十个章节,对应目录结构——绘本概念涉及了5个,绘本元素涉及了2个,形式技巧涉及了3个,内容手法没有涉及。。。怪不得,怪不得,我说我怎么看得直晕啊,原来是被作者带着绕呢。
我就又胡思乱想了,他干嘛这么绕腾啊?多闹得哼啊。。。好奇心起,全书通查,结果明白了,作者其实是利用了单本介绍的主方式,然后结合了众多的单本分析内容,攒成了一本书!
胡思乱想,是改不了的毛病,再加上有点好奇心重。。唉,我也拿自己没办法。。。接着查!我又明白了,原来郝先生在出书前,进行了一系列的绘本演讲活动,而每一次的主题,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每个单本的点评介绍。。。作为演讲,主题要鲜明,利用单本介绍的方式可以更深入更直接。。。然而,把一个个单本介绍串起来串成一本书,弊病马上显现出来了:松散,单摆浮搁,没有系统。
这样的乱翻翻乱查查之中,我也欣然了解:本书所介绍的所有的书,绝大多数都和郝先生的格林文化出书。。。恩,如果套想“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是不是又太小人了呢。。。呀,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俺可不能都占了。。。只是,我对当初序言里深得吾心的那句话,不得不遗憾地打了折扣。。。
哇啦啦,我这里全都是胡思乱想,如果影响了各位看官对《好绘本 如何好》一书的敬仰,小女子真是不敢啊。。。
最后,我要认真地说,决不是胡说乱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看的。因为它确实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引领了读者进入一个“培养视觉阅读”的天地。。我不是专业人士,也不是童书发烧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喜欢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妈妈,我需要这样一个专业性的引导,而我从中学到的东西,我相信也一定会让我和我的孩子受益的。
这篇太过胡思乱想,所以仅在第一周乱弹,赫赫,如果有时间,在以后的讨论里我会监督自己认真写学习心得!
第一章《绘本是什么?》
作者写到:“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连贯韵律的好坏,决定绘本的成败。”找韵律的方法:每个翻页连起来看。例书《小石佛》。
我很同意这个韵律的说法,感觉绘本的韵律就好象欣赏音乐的节奏,研究舞者的舞步一样,有的是慢三有的是快四,有的是慢悠悠,有的是紧赶赶。。。如果也举个例子,那就用很经典的《GOODNIGHT
MOON》吧,它是典型的跨页连接两个单页的形式,好象在跳“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非常有规律,给一种非常平静的感觉,这是一本典型的睡前书的节奏,当书页合上的时候,就也是和孩子说晚安,进入梦乡的时刻。听不到但看得到的那种轻缓的图画书节奏也是一种视觉催眠曲了。
第二章《引导》
“读者的眼睛需要被引导,就像上菜有一个顺序,才能使菜色彼此协调,互相烘托。”例书《美女还是老虎》。
这部分,作者实际还是想强调韵律的引导作用,不过,我个人感觉例书没选好,在这个部分对例书的分析,给人感觉更多的是作者的构图引导,而不是韵律引导。我在假想如果用第一章对韵律解说的例书来分析的话,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我翻回书第14页,感觉了一下。。。如果再想《GOODNITHT
MOON》,引导的体验就更清晰一些,整体-细节-整体-细节,再配上韵律,“咚哒哒-转身-哒,哒,”赫赫,书都要在手上跳起来了呢。
第三章《LAYOUT》
版面设计,如同电影的分镜表,把故事情节落实到LAYOUT上。
绘本成败之关键。
例书《美女还是老虎?》比较稿和完成稿。
“一本绘本从构思版样、草图、色稿……都要一一推敲,不只要考虑画面本身,更要思考画面彼此的连贯,每一张图在整体布局里的位置,过程是十分细密。”
例书《马可波罗》之LAYOUT草图。
例书《野兽国》之LAYOUT。
学会用全局来看书。
“其实真正重要的,不在读者能不能看出画面的韵律。而在创作者能不能掌握画面的连贯?能不能让读者进入他安排的韵律?就像看电影,观众未必了解导演的技术和手法,但好看还是难看?能不能引起共鸣和感动?观众自己的感觉可是很明显的。”
这里,真要感谢郝先生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格林文化做的两本书的草图稿,真让人大开眼界。这一段介绍和分析,也是相当的精彩。《野兽国》一书,它已经是图画书分析中非常有名的案例,利用画面渐大的形式表达了主人公的情绪,非常的精彩。郝先生的论述里,缺了一点点,就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高潮过后,画面开始趋减的时候,其实画面并没有递减到原来开始时的大小,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说明主人公MAX经过这一场白日梦,他还会和从前一样吗?答案就在画面的背后所隐藏着呢——不会!如果品味〈野兽国〉LAYOUT的所传递出的韵律感,更觉得具有音乐性,起--渐高--渐高--渐高--高音-海豚音-渐低-收!
第四章《搭桥的艺术》
“画插画基本上有两种画法,一是直接而理性地把文字内容画出来。二是写形于外,写意于内,来‘阐释’文字的意涵。”
“画插画就象一座‘桥’,来连接文字内容和读者内心。”
例书《灰姑娘》。
例书《一块披萨一块钱》。音乐流动感的画面。
桑达克“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放大,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涵。”
这一章,开始读英国新堡的千禧桥和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亚当的创造”时,是颇为振奋的。但整个读完本章,却感觉有点怪怪的。思考其原因,个人以为是“
文不对题”。如文章开篇,插画是一种文字与内心的连接,而作者后面所给出的例书分析,完全抛开了文字层面,也就是连接的重要原点之一。好比〈一块披萨一块钱〉的那两幅画面,如果作者把该画面所表现的文字详列出来,然后再去分析画面是如何阐释了文字,有如何进行了发挥,那阅读后的感觉就不会如现在这样莫名其妙。尤其是最后桑达克的那段话,他明确地指出,插画家是“永远在满足文字的需求”。可惜,综观全章,一句和插画相关的“文字”都没有出现。。。败笔败笔!
{既然已经挑错,接着想再提一处,就是关于〈灰姑娘〉的那幅图。这幅图我猛一看就觉得不大舒服,然后越看越觉得别扭,后来自己也象灰姑娘那样摆了摆POSE,发现,,赫赫,作者给灰姑娘安排的姿势,是一种非常别扭的姿势。一个人试鞋的时候是肯定重心会落在不动的那条腿上,也就是画面中的右腿,所以是不应该出现现在画面中那样的倾斜角度——而这张画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角度,感觉是为了两腿间安排的那只猫。
这段文字,完全是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