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06月

思考教育的新尝试─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计划简介

发布者:阿茲特克

思考教育的新尝试─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计划简介/林伟信

一、 缘起
晚近的教育思潮强调:教育的目的,须顾及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教育的 历程,应在教学中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活动,借着思考不断地重新组织、改造经验,进而扩展学习者理解与关注的面向,使得生活能过得更为合理、有效;此外,伴随 着民主政治的社会型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益发显现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必要表征。因此,在教育上强调经由教学过程,改善、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被视为理想教学的必备条件。也由于在这类视「改善或增进思考能力」为教学主重点的观念影响下,近几年来,台湾的幼儿及中小学教育学界经部份教育学者的倡导,也积极的在推广以E. P. Torrance等人的思想为主调的「创造思考教学」。其中,尤以陈龙安先生及市北师的「创造思考教育中心」为最,对于创造思考教学之研究,以及相关教学技术与教材之开发,更是不遗余力,颇见成效。
然而,也由于「创造思考教学」在性质上是属扩散性思考手法的应用,强调利用创造思考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虽然颇能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活泼流畅,培养变通、独创的思考能力,但在教学成果的评量与反省中,部份教师不免也反映出「创造思考是一特殊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室秩序难以控制,使学生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等这类技术性上不好控制的偏失。针对这类偏失,在「思考教育」中,另一属聚敛性思考的「批判思考教学」之构想,便值得我们注意了。
而在诸多不同发展类型的「批判思考教学」方式中,近年来,在美国教育学界渐成风潮,并广为教育大众所注意,以「儿童哲学小说」为教材,藉教导儿童讨论哲学问题,以改善或培训儿童思考能力及技巧的「儿童哲学促进中心」所提出之思考教育计划(此一教学计划,原始构想者称之为Philosophy for Children,中文界的推广者以「儿童哲学」名之),便是一个值得提供台湾教育界参考省思的新尝试。

二、李普曼与「儿童哲学促进中心」
「儿童哲学促进中心」(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IAPC)是美国纽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学院(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的哲学教授李普曼先生,于一九七四年成立的,中心设址在州立学院之内。它是一个以研究「如何改善儿童思考教育」与开发相关教材为主的教学研究中心。并且从七0年代创始之初,即广泛地在全美各地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
李普曼先生原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教授,自一九六0年代在大学任教逻辑等哲学课程以来,便发觉美国的大学生在思考上,普遍都表现的极为粗糙与低劣。基于对此现象的关切,李普曼对于「如何改善(增进)思考能力」的问题遂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随着对「思考与教育之关系」此一问题的深入探究与理解,李普曼逐渐的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看法:首先,他认为要改善学生思考手法的低劣与增进思考能力,应由从事思考活动的初期(幼年时期)便开始进行;因为,一如体育、音乐等艺能科目的学习,要建立吾人有效的「思考推论」之能力,愈早的培育与奠基,将愈有利(助)于日后的发展。
其次,针对儿童是否已能有效地「进行智性活动」与「学习思考」一事,李普曼则从实际观察、分析儿童的日常语言,归结其中的思考类型以为例证,并借引俄国心理学家怀高斯基(Vygotsky)有关「社会环境与儿童知性活动发展的关系」之理论指出,儿童原本即有能力、且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常在运用思考与推论;所不同于成人的,「只是他们的思考推论不是透过哲学系统去进行,而是用类如苏格拉底的态度在进行──他们的沉思、默想、推论、思辨,应用自己的理 性,跟随自己的探索路线前进。」
准此,李普曼主张欲改善(增进)吾人之思考能力,便应从儿童的思考教育上着手,而改善之要点,即在于应用儿童惯用或易于理解的日常语汇及陈述,将生活中常 见习用的思考法则与解决问题之推论手法,经由适当的机会营造与情境安排,编写在具趣味性的小说教材内;而后,在课堂上,由教师适切地引导儿童学习如何契入小说的情节脉络,进而扣紧问题,寻找证据,形成理由,进行(哲学问题)的讨论。藉此方式──由实际问题的操作处理过程──以改善(增进)儿童的思考能力。
在这样的理论观点与教学构想下,李普曼于一九七0年开始着手进行这项改善儿童思考教育──「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计划的初步工作,创作了第一本实验教材──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哲学小说《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中文译作《哲学教室》,杨茂秀译,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出版)。
《哲学教室》是李普曼「儿童哲学计划」中第一本,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是一本故事内容涵蕴着基础逻辑观念与简易推论手法的儿童哲学小说,适合小学 五、六年级的儿童阅读。在这本小说中,主人翁陈明宣是一个思想敏锐、想象力丰富的小男孩,他不断地从关注生活周遭的琐碎事以及自身经验出发,或独自摸索省 思或与朋友师长共同探究(与他们展开对话、讨论或辩难),逐步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沉酝积累,进而归结、分析出一些判准、法则,反复检视、践履于生活上,做 学理与经验事实的相印证,从中获取「思考」与「发现」的喜悦与乐趣。
整本书中,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讲述,所呈显出来的仅是一个有人物、有对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然而借着情节的推演,字里行间却不 断向儿童透露出:逻辑法则与哲学思辨在日常生活上应用是极为普遍与频繁的,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也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只要你愿意,便能像陈明宣一 样,在生活周遭发掘并有效的运用它们。
《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一书的出版,引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的注意,并经由基金会的协助,开始以此书为教材,由李普曼亲自在蒙特克莱尔一所小学五年级一班,展开为期九个月、每周两小时的试教与实验。
在试教的课堂上,所有学童采圆形桌椅排列的方式就坐,由李普曼先带领学童一起阅读一段小说,然后针对小说情节有趣或令人关心处,师生共同找出要讨论的题 目,或是一个含糊的字或词,或是一个(组)不清楚或可争辩的概念,在尽可能不施压力的情况下,和学童讨论小说中所暗示的哲学问题。据此讨论,引导并鼓励学 童学习依循文意脉络,扣紧问题焦点,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找证据、寻理由来澄清概念,检视判准。试教结果,李普曼发现学童们针对书中的逻辑规则,以及日常 习用却不以为意的一些观念──如友情、思想、公正、真理等,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情况出奇的热烈。而试教之后的评量结果也显示,参与实验的学童不仅能够 学会书中欲传达的思考推论之技巧,也能有效地将书中所学转化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而且推理能力(技巧),也比未参与讨论课程之同年级学童,超前二十七个月。 由于实验成果显著,此一教学计划遂迅速地为人所注意。在此同时李普曼亦依据实际教学经验适度修改了《Harry》一书中的部份内容,并为它编写一本供教师 使用的教学指导手册:「哲学探究」(Philosophy Inquiry,中译本《哲学教室教师手册》,毛毛虫出版),在「手册」中,直接点明书中每一章节所涵蕴的思考理则与哲学观念,以及可资引用的教学设计与 讨论技巧。
随着实验教学的成功与持续推展,李普曼和一批关心儿童思考教育的学者,终于在一九七四年于蒙特克莱尔州立学院成立了「儿童哲学促进中心」(IAPC)此一 教学研究机构,开始更系统的进行思考教育研究,开发儿童思考教育的相关教材与教学技术,以及代为培训儿童思考的师资。IAPC并且对外发行附属之专业刊 物:「思考」(Thinking)杂志,积极推广「儿童哲学」的理念与教学计划。

三、「儿童哲学」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儿童哲学」乃是从观察、分析儿童日常语言的运用出发,针对「如何改善思考教育」此一课题进行省思与探索,从而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理论预设。 儿童哲学认为,儿童自身原本即潜藏着能够大量开展的思考智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常或隐或显地在进行着知性探究的活动。只是由于成人世界偏差的教学方 式及生活上的错误压抑,未能对此巨大的潜能加以适当的重视开发,致使此种单纯而敏锐的思考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倒变得退化、迟钝。所以,要改善或增进 吾人的思考能力,便应从改善儿童的「思考教育」上着手。
循此,李普曼提出了他对于「教育」的看法。李普曼指出,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透过教育的历程必须要能有效地开启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引发学习 者的思考兴趣,据此展延理性的触角,逐步增加学习者对于世界整体性的了解,并在生命中发掘出幅度更为宽广的意义。因此,李普曼强调,教育的历程与教育的目 的,都是为了要教育出能超拔独立、有思想的人,而不仅只是知识丰富的人。
而要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增进吾人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则相关(思考、推理等)技巧的反复操作并使其熟练,便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而在思考技巧 的操作练习方面,李普曼亦指出,与其让个人依循设定之教学方案,单独练习,倒不如将学习者安置在各种技巧交织、砥砺切磋不断的教育历程中去学,效果反而较 为深刻、直接。
是以,依据「儿童哲学」的理论观点所编写出的小说教材,即是尝试将各种不同(哲学)问题所可能引发出的讨论情境,以及在讨论中所可能发展出的各种思考推论 之类型,实况模拟地寓于小说情节之中;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组形成探究团体,针对书中疑义处(师生同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安排情境、营造机会,引导儿童 以讲理的态度融入其中,寻找证据、形成理由、放胆讨论;而在此时,教师除了要维持、引导教室内的哲学讨论外,更要鼓励并提醒儿童运用书中所展示的儿童推 论、思考方法与价值判断,去检视、评估课堂上与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知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