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手记(写于2014.12.9)
这 么多年来,一直被人问到育儿经,对这样的提问,我常感无言以对,育儿是个相当庞大复杂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那些追求快速投入产出的想法,与我是格格不入的。我一向坚持:育人先育己,成人先自我教育、自我完满、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这个顺序,我至始自终没有改变过,也仍一如既往地坚持。
这两天群里谈到读书,谈到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我又想到批判性思维,这需从成人和孩子两方面切入与实践。十几年来,我策划组织成人读书会,孩子读书会,以及现在私塾复课,一部分课程面向孩子,亲自教各年龄段的不同孩子,各方面的体会和观察则又饱满些。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以上为百度百科的定义。我曾和许多家长谈过批判性思维,关键词:反思、逆向、创新。也可用我的座佑铭,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现在国内学校,虽然改革之风日甚,觉醒的教师也日益多,各种国际学校、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家庭学校和私塾也日渐多起来,但大环境的应试之风,亦呈愈刮愈烈 之势,且愈降至0-6岁孩子,大量时间用在学习知识和技巧及还原知识的考试上,鲜少时间和关注点在我们如何具有独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精神思想上。 家长对学校的迎合,也加剧了这一状况。
批判性思维能力,乍一听上去,很大的词,有点摸不着边把不住脉一般不知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切入和实践。我简单说些小例子,从阅读中如何培养。
例如,在我的课堂上,老师请孩子们分享各自的自然观察写绘记录,同一自然景象,每个孩子的记录都呈现出不同,请孩子们对比,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应的理由, 让孩子们体会同一事物,每个人角度不同,观察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没有对错之分,是参差多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敦促他们课后再继续观察,以持续连贯 的方式坚持,这本身既是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培养孩子严谨的学习品质。看似文学性的阅读课,亦可与科学紧密相结合。
再例如,数理棋课,我们玩数学游戏,每个孩子可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方法不同,思路不同,老师会在课堂上让孩子充分表达思考的过程,哪怕得出的答案不对,也是 忽略,更注重他们思考的节点。下棋对弈中,同一步棋,在不同的棋局下有不同的优劣,也许在这盘棋中,你走这步,是好棋,换一个棋局情势下,可能就是一步坏 着。所以,在数理棋课上,老师会尽可能和孩子讲解棋理,让孩子在实战中理解和掌握棋理,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此才可在不断的下棋(数学思考)中举一反 三,并有自己独特与创新的思想火花。
低年段孩子年纪小,情绪波动很易受表面结果影响。上周棋课,对弈中,孩子感受到对手的强劲,下棋会感觉艰难,棋局上困顿,不知如何破解,心烦气躁,我鼓励小朋友:当你觉得太烦时,也就到了会进步的时候。当你安静坚持,努力想出办法了,你的棋力就提高了,思考力就增强了。所谓量变到质变,关键节点即是在最困难处的面对与跨越。
这一点,经过几个月的课堂实践和观察,孩子表现的状态和我预想的还是有不小差距,孩子在学校被框住羁绊的拘束,来到思想自由的私塾课堂上亦会表现拘谨,放不开--思维和心态上,越大的孩子越明显和严重。这也是在最近课堂上老师特别关注和 加强的一方面,同时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相互鼓励,正如我曾经的微信文章言:七弦私塾的前进完善,是师生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做为开私塾课程带孩子的老师,又如何去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这一点呢?首先,自我定位:独立的私塾老师。这个内涵很丰富,在此不展开细说,读者可自行体味。
独立体现在具体几个方面:
1)教自己的语文和数学,有自己构建的完整课程理念和系统规划;
2)有自己研发的因材施教的独立教材;
3)有自己稳定且适时调整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4)有实施自己理论体系的受众群体;
5)建立自己把握的评估发展目标及长远计划。
所有这一切,皆基于一个人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规律及个体学习的个体特点。
此外,我一直谨记帕尔默言:“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过一次精神之旅,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多关于世界的道路”。
原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七弦,并受法律保护。若无征得七弦本人正式许可,任何人不得原文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内容。
------------------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七弦微信公众号:littletree_lydia
七弦新浪微博:@少年小树之歌2011
七弦腾讯微博:@lydia_littletree
网络公开课群:26184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