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配的很多照片和解说本身就很有意境。封面的图片就是一个小男孩走在秋日的铁轨边上,金黄落叶像地毯一样铺在脚下,配的题目是“长长的路,慢慢的走”,一下子赋予了这幅图片很强的时间纵深感。
《序》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的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的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随记:这段文字我特别喜欢,画面感极强,像放电影一样。通常只有世界各地的大事要事才值得一提,而在地球的这一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愿意把这时间留给一个五岁的孩子,看着他,等着他,用自己的小手去完成一个蝴蝶结。只有真正耐心等待过陪伴过注视过孩子是如何尝试一件他还没有完全学会的事情的人才知道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漫长而又短暂。有时候陪着女儿的时候,会看着她用她还稚嫩的小手指去尝试将一个笔帽带上、将笔帽打开、去扣上一颗扣子、解开一颗扣子,那时的目光一定很贪婪,好像要将那时间以一秒一微秒的单位细细咀嚼。陪她的时候觉得日子好容易打发,一不小心一天就没了。
《初识》
随记:这一篇记录了从华安开始说出第一个词语之后的开始认识世界的点点滴滴。孩子初识世界,并且开始用语言来表达,无疑是令人惊喜的一大进步。记得当初听一个关于儿童早期教育讲座的时候,听众多是即将为人父母或是已经是父母的家长,还有爷爷奶奶。当老师问道有谁记得孩子说第一个词是在什么时候时,下面的回答有十个月、八个月、六个月,甚至还有四个月。我记得我女儿第一次发音时大概在九个月左右,叫的是“爸爸爸爸爸爸”。后来老师说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婴儿大约在8-10个月时会发出第一个母语词汇,也有个别的可能会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但是四个月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当时我就心有感触,家长对于孩子的殷殷期望和拳拳爱子之心,真是不一般的深啊。在爱的光圈下,孩子的任何改变都足以让父母大惊小怪惊喜万分。我自己就清楚的记得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说第一个词,什么时候开始自我发挥造词,什么时候开始用“我”说话,什么时候开始说完整句子,什么时候开始蹦出故事书里的词句。还记得从她开始学会说“干杯”起,任何一样的东西都要干杯,吃饭的时候勺子也要和我们的筷子碰一碰,说“干杯”,睡觉的时候脚丫子也要碰一碰,说“干杯”,画画的时候画笔也要碰一碰说“干杯”,后来才领悟到,她是在慢慢学习分类的概念,“干杯”一词也是词义扩大化了。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这一开语到话唠阶段的人,读这篇文章可能会觉得无趣。无非就是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词,妈妈带着孩子出去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孩子也会越来越多的蹦出各种词汇,而且时刻提醒你去关注他发现了什么。但是经历过的人会觉得格外的亲切,感同身受,读着读着会忍不住会心的微笑起来,想起自家孩子同样的趣事,让人的心如同太阳下的冰淇淋,软软的流淌一地。
《终于嫁给了王子》
随记:这一篇终于讲到了作者在和孩子亲子阅读中所面临的问题,《小红帽》里大野狼的惨死,《白雪公主》里残忍的后母,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的砍下强盗的头然后用热油烫死,《灰姑娘》里嫁给高富帅的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内容都让作者感到了与现代思想的差距。作者采取的措施是查禁书籍,把那些不合时宜的书放在了高高的书架上,只给孩子看她觉得合适的书。
家长对于书籍的筛选是必要的。后面还有一篇《读水浒的小孩》就直接展示了孩子在没有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之前过早接触负面内容的结果。小男孩在听了《水浒》之后学习里面的英雄好汉对去临街菜市场买菜的老太太拦路打劫,颇有成就感的向妈妈炫耀自己的战果,一些巧克力糖果。
因此,家长须得在早期阅读中把握孩子阅读图书的质量,去挑选适合孩子心智发育的、鼓励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发现的图书提供给孩子。而一旦家长控制图书的来源,提供的图书势必受到家长视野和水平的影响。因此,家长自身的成长也同样重要,须得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当然,家长最终跟不上简直是必然的,但是早期阅读的过程,家长做到引导者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