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机缘巧合我遇见了《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当时一口气读下来,在脑子里印下了四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第一,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自由的涂鸦。孩子的画不在于有多“像”,而在于孩子自我情感的表达;第二,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倾听孩子的描述,与孩子一起畅想是很有必要的;第三,不要教孩子画“形”,更不要用成人的经验与感观去指导孩子画画,用成人的思维去评价孩子画的好坏。第四,要让孩子充分地玩沙与水。
于是,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我与孩子一起享受着“四不像”的涂鸦快乐;一起享受着玩颜料、玩各种材料随心所欲的快乐。那整本A4纸,孩子乱涂乱画,什么圈啊、直线啊、曲线啊,我只负责在她画完后听完故事,写上日期就好。
上了幼儿园后,一学期下来,我拿回了孩子的作品。大多是“涂色”,给苹果、红旗、树、白云、小草等等涂上颜色。从孩子的涂色作品看,涂得还不怎么样,像是很不耐烦的情绪下敷衍而成的。我的心情有些低落。书中P95里,是这样说的:“如果想让孩子画填色画,还是请等到孩子七岁左右吧。”这种矛盾,让我内心很煎熬。特别是到了小班的第二学期,孩子总是央求我和周围的大人给她画画。有时我说:“我们一起画吧。”孩子就会说:“我不会,我不会,妈妈来画。”等到我回答:“妈妈也不会”时,孩子显得特别特别难过,接着就大哭一场了。我也很纠结: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不敢画画了呢?怎么那么渴求别人给她画形象呢?拒绝后为什么会大哭一场呢?
跟同龄的孩子相比,我家的显得“幼稚”多了。她的同学都能画房子、花、妈妈等形象了,我家的还在画圈圈。莫非孩子的画受到了老师的否定,没了自信?如果是这样,最紧要的是让孩子恢复自信,享受自由画画的快乐啊。就算孩子的画“落后”于他人,只要是正常的发展,只要尊重她内心的情感表达就够了。
说实话,我很无可奈何学校的画画教学。也许涂色可以这样想,就锻炼她的运笔能力吧;画得满纸的圈圈、团团,我可以这样想,就认为她是在自由表达、随意发挥吧。学校里老师画好形象让孩子临摹,这也许是最不应该的做法吧。书中不是写了吗?——“把要画的东西摆在眼前,边看边画,即所谓写生,对于四岁的孩子是一种不合适的绘画方式。”“不是边看边画,而是把自己认识到的事实按照自己的感受画出来,这才是八岁之前孩子的绘画特点。”
在家里,我还能如何帮助孩子?如何让她敢自己画?直接、正面地拒绝可能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了。当孩子要求我画时,我会高兴地答应,然后我们一起探讨画什么内容。4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人”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我问她:“脸是什么形状的呢?”激活她对形象形状的回忆、认识也是对我孩子的一种尝试吧。她说:“圆形”,然后我画一半,她接上一半,类似于形状游戏。为了唤回孩子画画的热情,我会以白天印象最深的事或者她最喜欢的绘本来作画画的内容。这一招确实有点效。有时我画个大概(比如“人”),她自己添上手(她会画得长长的),肚脐眼等,很投入。还非常喜欢给人物画鞋子,虽然是一团团的。我猜,这应该是在幼儿园里涂色的副作用吧。
慢慢地,对于孩子画“团团”的表现我也就释然了。鸟居照美老师在书中P28说了这么一段话:“妈妈对于孩子绘方面的担忧,大概是来自那些道听途说、一知阗解的知识。通过画来做心理判断、心理诊断,或是对精神状态进行观察,这样的研究确实存在。但最好还是让专家来做这件事吧。这样的诊断对精神病人是否适用我们姑且不论,我认为它至少不适用于健康成长的孩子。当孩子画一些点点、圆圈的时候,妈妈们不要再对这些一一计较,而是多‘听听’孩子们的画吧!”
说得多好啊。我唯有放下自己的焦虑,呵护好孩子天生的画画兴趣,陪伴孩子、倾听她说画,这,就够了。有个朋友说得好:孩子不可能永远画圈圈下去。现在,我的孩子画画上不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