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自认也看了不老少育儿、心灵成长、小说、散文等等类型的书,但我把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作为我成长历程中一个阶段性总结。“破蛹化蝶”,是我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说我现在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孩子的宇宙》,实际上是河合隼雄两本书的合集:《孩子的宇宙》和《孩子与学校》。在《孩子的宇宙》这部分,河合隼雄身为日本著名的荣格学派心理学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从儿童文学作品、心理治疗案例里,层层递进地描绘孩子心中的拥有无限广度和深度的宇宙。书里的每个主题,都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并且与我的经历、经验和曾经读过的书联系了起来: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孩子与学校》里,关于教育中的两个原理——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
所谓父性原理,“重视的是作为‘分割’的最小单位的人的‘个体’。其目标是希求个体的确立和成长”,以“分割”功能为主;而母性原理“重视的则是包容一切的一个‘场’的平衡状态的维持”,以“包容”功能为主。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思考方式以父性原理为主,而日本(我认为包括中国)则以母性原理为主。其实,“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各有长短,谈不上孰优孰劣”,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崇尚个人自由的欧美国家也问题多多,而强调绝对平等感的日本也有让人刮目相看的方面。记得我曾经一度想把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那岂不是很强大?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又逐渐觉得,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结构与特点是由文化与制度决定的,有其优,必有其劣,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我们如何做到只取优,舍弃劣?——根本不可能。但河合隼雄提出了深化原理——回答了我前面的困惑——“承认与自己所主张的原理对立的原理也是有意义的,并置身于两者的矛盾之中,不断地左右摇摆,尽量让自己所主张的原理与其他东西产生关联,让看待事物的视角变得更丰富”。确实是这样的,更包容的结果,就会让一个人不断丰富与宽广起来。
随着9月份小丫头上一年级,我被目前小学教育现状搞了个措手不及,根源在于我不当的教养方式、心理状态不稳定以及孩子幼升小前期准备不足。河合隼雄不时给予我一定的理论与心理支持,让我稍安勿躁,耐心等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我们其实都是蝴蝶,儿童时期是一只毛毛虫,青少年时期是蛹,经历了成长的种种阵痛之后,我们才能破蛹化蝶,自由翱翔。
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