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09月

阅读教育第九课作业:《孩子的宇宙》读书笔记

发布者:小芽儿

“不管谁来了 看到我 ‘又长大了’ ‘上几年级了’‘就要上三年级’‘这么快啊 上次还是一年级呢  我记得’说着就来摸我的头 大人们啊 总是说着同样的话”。初读《孩子的宇宙》时,日本小学二年级中谷实小朋友所创作的《大人》这首诗中蕴含着如此细腻、敏感的情感,孩子如此清澈透彻的眼睛,凝望着这个宇宙,观看着这个世界,为大人指出了一片意想不到的真实天空,着实让人吃惊不小。

其实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得无法复原。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事实上,在我们大人的内心,也各有一个宇宙。只不过大人的心灵往往会被眼前的现实所吸引,例如薪水有多少,怎样提升自己的地位等等,而忘却了自身内心的宇宙。甚至在发觉其存在时,感到出乎意料的恐怖和不安。当我们反过来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的存在时,我们也许会回想起已经忘却的关于自身的宇宙的一些事,或者有一些新的发现。对孩子的宇宙的探索,也自然而然地关系到对自己的世界的探索。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以通俗亲切的话语系统地阐述着孩子的语言与行为,以一个个熟悉的小故事和简明的剖析将儿童的话语体系转译给大人,使得大人能够理解孩子,以及发现自己心里那个曾经的孩子,从而得以修复和安抚。阅读的过程,是大人进入孩子的宇宙的过程,也是进入自己内心的过程。

读完《孩子的宇宙》一书,主要从五个维度归纳整理,即孩子与家人,孩子与时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学校。

一、孩子与家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就是父母之爱。家庭中必须明确父性和母性各自分担的性别角色。

河合隼雄首先提出了“父性原理”与“母性原理”两种对立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所谓的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一言以弊之,父性以“分割”功能为主,母性以“包容”功能为主。父性对善与恶、有能者与无能者、刚与柔等一切都加以明确的区分,而母性则总是把一切作为一个整体而包容。基本上,人们在用头脑思考时,尤其是知识分子,接近于父性原理,而在实际行动或感情上,还是生活在母性原理之上。把这两个原理当成梯子两侧的扶手,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在这样不断深化共同协调的过程中,当双脚着地,感到可以把这里当成根基的时候,这个人的个性就形成了,孩子的成长也得以健康发展。

二、孩子与时空

孩子与老人有着不可思议的亲近性。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在青壮年忙着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时,老人和孩子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性连接在一起,互相庇护,彼此共鸣。无论人类世界如何城市化,只要拥有倾听的耳朵,即使在相反的部分与共同的部分的相互作用下也能产生有趣的交流并随时听到“原野之声”。

孩子与大人的相互支持很深远。“每个大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孩”,“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大人”。对于选择性缄默的孩子,等待是重要的。焦急慌张的人看不见“通道”。用温暖的目光守护孩子,不加掩饰的诚恳交谈是迈向成长的一步,通道就会从灵魂那里打开。找到并尊重等待中出现的通道,就会发生灵魂的接触。几乎所有的人,都应该培养一种对待他人的独特而深远的爱,这种努力在人生中非常重要。

三、孩子与秘密

在孩子成长以及受伤的心灵痊愈的过程中,拥有秘密极为重要。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由他人支撑起来的,如果他人不存在或不搭理自己,那么自我同一性立刻就会崩溃。秘密和自我同一性的难题在于,秘密是独自保有才有价值,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

当人的感情猛然朝着某个方向流动时,如果想要阻止它,有时反而可能会助长这种感情的爆发;而置之不理的话,有时也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对方感情的流向,寻找合适的逆转机会。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伯内特夫人最负盛名的作品《秘密花园》里的玛丽在一场霍乱中不幸成为孤儿,被送往英国一处古老庄园里的亲戚家中收养,在知更鸟的指引下找到了秘密花园的钥匙,满园的玫瑰、常青藤和金雀花的快乐与美好取代了荒芜、阴郁、死气沉沉,玛丽不再专横、乖戾、自私、冷漠,干涸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并因此打开了克雷文先生的心,儿子科林的新生命也重新焕发出活力,恢复了纯真快乐的天性。在《秘密花园》里,秘密的开放已到了成熟的时机,而花园则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身潜在的自然治愈力。

    四、孩子与死亡

    孩子会令人意想不到地对死亡进行思考。但是,孩子很少对大人说起这件事情。要说出直达灵魂深处的言语是极其困难的。有时候,孩子承担了家庭中被忽视的追悼和服丧。在终生教育的视角中,不仅要考虑“怎样生活”,也要考虑“怎样死亡”。因为“怎样死亡”这个课题自人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左右它,不光是从增加多少知识或技能出发,更要考虑人的成熟究竟是什么。

五、孩子与学校

分享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