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以后,加上工作忙,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只能见缝插针地读,进展比较慢。最近仔细读完的书是《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并不在老师开列的书单内,但其实是和儿童心理学有关,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成长过程对照来看,感触很深,所以我很想聊聊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在读书过程中我有一项很深的感触是——我们既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更要多走在孩子的后面。
走在孩子的前面,是多观察,比他们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伸出手。
走在孩子的后面,是不要因为我们是大人,就否定他们的感受,或取代他们的自主权。书中说到“父母应对行为划定界限,而对情绪和愿望则全部包容”,也说到“所有的情绪包括消极的,都有其存在的目的——甚至当我感到伤心,我就知道它在提醒我慢下来,关注自己的生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所有生气、失望、伤心的经历,其实都是孩子学会安抚自己的契机;所有彷徨的时刻,都是孩子进一步认清自己,学会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后果的契机……
我 们都是充满爱意的父母,爱意如此之多,让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保护孩子们,想让他们开朗乐观坚强,生命里只有阳光;想要告诉他们我们认识到的关于这个世 界的真相,好让他们少走弯路……但你回过头自己想想,你曾经被忠告过多少次,你又听了多少次呢?很多事情是不经历过绝不会明白的,有些时候即使你挽留了, 却还是看着孩子在弯路上渐行渐远,此时你唯一能做的只有目送和等待,等待他需要你的时刻,你立刻出现施以援手……又何况,谁的道路是一直的康庄大道,多想 想自己是如何一路磕磕绊绊过来的,可能就能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多一份淡定吧,这正是我时刻在提醒自己的。
另外此前正好跟朋友聊到,他孩子对陌生事物有戒备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和她自己很像,她不希望孩子这样……在这点上,虽然娃才两岁半,但我自己最近越发感受到“接纳”的意义。一方面,其实这种戒备和恐惧未必就不好,可能让孩子更有警惕性,不容易受到伤害。性格本身并无绝对好坏,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另一方面,就是 孩子是有天性的,家长着急也没有用。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有一段时间我有点颓废沮丧,我妈看着很着急,希望我 赶紧振作起来,不断地跟我说“不要抱怨,你要开朗,要积极向上”……我妈妈是因为爱我,希望我快乐,希望让我恢复到阳光状态,但我很清楚,不是说“你要开 朗,要积极”我就能积极得起来,有些情绪需要消化和调整,一个人也不可能总是昂扬奋发的。当我抱怨的时候,我妈就很反感和焦虑,这种情绪其实反而进一步加 重了我的焦虑和逆反。
当时我一下就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接纳”这个词的含义,接纳意味着理解并接受孩子当下的这种状 态,不存在“你一定要”,也不存在努力地去扭转。扭转一种你认为不好的状态可能是你的良好愿望,但最好不要在这个行为上过分用力,非如何如何不可……有时 候也许给他们一点时间,或者给他们一些陪伴和建议,比紧盯着这种“不好”的状态更有效。
所以有时候“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可能比“奋发有为”更有用吧,不管是在对待孩子,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其他成人上。
处理情绪、情感,真的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