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09月

第八课课后讨论

发布者:橘红色

我们阅读童真组讨论如下:

(讨论说明:由于我组学员工作繁忙,我们采取了谁有时间谁留言的方式来参与讨论)

观点一:

“我发现了/遇见了/避免了哪些早期阅读教育的常见误区: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遇到了一个现象,我做为故事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们听故事的热情很高,但当孩子回到家,由家长讲故事时,孩子会出现不爱听的现象.尤其是已经认字并对某件事物执着时(例如:男孩对工程机械感兴趣),其他书几乎不读.但当和我在一起,什么书都,表现出极高的好奇心.-----妈妈在讲故事或和孩子沟通要下一个大功夫啊另,当我在讲故事时,妈妈们是把孩子安排到书屋,自己走了自己在一旁玩手机,我想我们故事妈妈,只能一时的帮助孩子点燃阅读的火种,真正推动孩子的阅读是家长,是家庭.

思考:就像眼下的教育一样,家长一股脑的把孩子推给机构\幼儿园\老师,家长去挣钱了,对孩子的需求一无所知,反过来会问我孩子该怎么教育。无论阅读、教育都是基于观察,只有观察好孩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观点二:

我的一个误区是,我总是把我认为好的书带回家来,让孩子在这有限的选择里面貌似自由地作选择。我之前一直觉得孩子小,需要我去帮他做第一遍的筛选,但是我忘记了自己个人品味的狭隘性。今后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绘本馆,给予孩子更多选择权。

我觉得当前还有一个误区,我加了好几个父母阅读群,有不少的家长喜欢出来问:我孩子现在有一个xxxx毛病,请问看什么绘本?

好像把绘本当特效药使了。我觉得这也是父母急躁心态的一种体现,听说阅读好,就急切地想通过阅读快速地达到某个功利的目的,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整个人一生的影响。

还有就是,盲目跟风某大腕的书单。比如廖彩杏的,安妮鲜花的等等。现下各种阅读推广机构也喜欢做各种书单,入园了有关于分离焦虑的,中秋节了有关于月亮的。但是阅读说到底是很私人的事情,书单只是围绕某主题的一个书籍集合,到底哪些适合自己,还得亲自尝试了才知道。在这里我不是说做书单不好,只是觉得如果盲目跟风入一堆书后,不去仔细阅读和体会,除了费时费钱费空间,还真没太大意思。

 

观点三:

我也听完了。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孩子童真的幻想与认识现实之间的度的把握。课上老师举得例子是小孩子把包梨的纸全剥开,妈妈为了让孩子重新包上说梨也需要穿衣服。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什么年龄 下是合适的,什么年龄下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说可能也不一样,需要家长持续的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的过程,来去自己做判断。比如我家孩子2岁,关于生死的话题,应该说她是理解不了的,但是在生活中回避不了。比如夏天里打蚊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她现在看见蚊子就兴奋就上手拍,因为我们也是看见蚊子就拍,直到拍死为止。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引导她理解生死,第二,如何引导她理解不是所有小生命都拍,比如蚂蚁、苍蝇等我基本上是赶走就完了的,家里其他的虫子也尽量是背着她弄死。如果处理这两个问题,我觉得做的是不够好的。

另外一点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家长尤其是母亲,也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把自己的所有都绑在了孩子身上,那样子孩子也会不堪重负。就像小树苗一样,当他处在种子生根发芽出土长成小苗的过程中,大树的庇佑是有益的。但是当长到更需要的时雨露阳光的时候,小树苗就该独立的去成长,去接受大自然的风雨,这样才有可能正常长成一棵树。

 

观点四:

我曾经遇到的早期阅读误区是盲目追求阅读数量。当我意识到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多看书。尤其是当我无意中听到别人说一个小朋友一年能多一两百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孩子读的书真是太少了(其实这里也走入了一个和别人比较的误区),于是盲目追求数量,以两周八本书的数量陪孩子读书。半年下来读了将近100本。结果就是很多书孩子根本没有吸收,当再次提及时完全没有印象。别说孩子,连我自己也是这样,现在翻看着曾经记录的书名,居然完全想不起来书里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没有质量,没有深度。幸运的是,我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进行调整。

分享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