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两岁的孩子兴致昂然地举着把牙刷刷牙、拿着勺子吃饭、拖了只鞋来穿、倒便盆的尿,甚至还要主动帮大人扫地、摆碗筷,此种种行为,作为大人的我们,是备感欣慰,还是心疼地说:“你还小呢,再长大些吧!”?
欣慰者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她可能会把牙刷拿去刷水管,她可能会弃勺不用又用手抓或者弄得满地是饭,她可能更喜欢穿上你的鞋,她可能会把尿一倒完直接把盆扔地上,她可能会卸掉扫把、会把碗打破——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你不信?你警告过了?NO!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轻易“警告”孩子,当然,我想告诉你,这些都是在我家轮番上演过的。
心疼者别以为说了句“你还小,再长大些吧”就能让她老老实实。看看吧!《我也可以飞》里,当鸟宝宝嚷嚷道:“我想要当一只飞鸟”时,爸爸妈妈安慰:“时候还不到呀,孩子,你现在还太小啦!”鸟宝宝还是踏上了尝试之旅。
结果呢?鸟宝宝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我不会像蚂蚁那样在树干上走路,我不会像松鼠那样从这根树枝跳到那根树枝,我不会像鼹鼠那样挖地洞,我不会像小鱼那样在海里游泳……我什么都不会做!”多么泄气的话!一场场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试试看”就什么意义都没有了吗?
孩子不能像他人(别人)那样完美地刷牙、吃饭、做手工、帮忙家务,这绝不能成为“你还小,你还不能做这些,长大了再说吧”的借口。2岁的孩子也不会因为你这句话而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除非大人的干涉十分“逼紧”)和对自己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
所以,鸟宝宝不会乖乖听从爸爸妈妈的话。但是,尝试、探索往往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有可能会信心全无,迷失了自己。同样地,孩子有可能变得不愿意多去尝试,如果加上大人们的不放手,最终就真的变得“我什么都不会做!”
大人们应该向蜜蜂学习,这时,“邀请”与“鼓励”显得多么及时与重要!不用多讲什么道理,只需要像小蜜蜂那样:“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的,你要再试试看哦!”
鸟宝宝是个积极的尝试者与学习者,它一直在说:“我可以,我可以的,我这就去试试看。”孩子也是一样,是怀着莫大的热情来学习一切的。当孩子沮丧、失去耐性时,请说一句:“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的,你要再试试看哦。”那么,孩子也会像鸟宝宝那样,成功地成为她自己。
这本书,是孩子大概2岁时,最爱读的一本。“我可以,我可以的”“你可以,你一定可以的”就这么简单的话语,能够让孩子自信下去,勇敢尝试。神奇地是,孩子会用这些话来鼓励大人们呢。
这本书里出现了很多的角色,如:小蚂蚁、松鼠、鼹鼠、小鱼、小蜜蜂,当然还有鸟宝宝一家。那么,在读绘本时,要用八种声音来读出角色,是挺刺激、好玩的。所以,可以邀请家中成员来扮演角色,一人演两个,区分度还是挺高哦。
角色是否要做出具体可观的形象来,我觉得可视情况而定。如果是给自家娃讲,可以看着书里的图,就保留一个“鸟宝宝”(可纸或布)形象;若在故事会上,角色倒可以全部登场(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做,才好玩)——毕竟故事会是脱稿讲。
在书本里,我发现,“硬梆梆、直溜溜”“遥远”“好黑好黑”“湿”这些形容词是“加粗加大”的。是否意味着,这些词正合了2岁孩子词语的需求呢?除了在游戏中,可以通过“重读”来强调,还可以准备些道具让听故事的孩子对这些抽象的词有些具体触感(比如“硬梆梆、直溜溜”,一读到这,将准备好的小棒,让孩子摸摸)或视感呢。——当然这些在现实中更容易感受到,也别低估了2岁孩子对“湿”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