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07月

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在交流中共生与发展

发布者:流云之鹰

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在交流中共生与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6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德荣
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与会代表合影,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与会代表合影,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海洋大学团队在开准备会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海洋大学团队在开准备会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在美国哥伦比亚市举行。这是继 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与德克萨斯A&M大学在青岛举办首届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之后,中国海洋大学再次与美国大学合作,移师美国召开的一次重要 学术会议。

  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视野下的儿童”,划分为“全球儿童,全球市场”、“国际比较研究”、“‘全球儿童’建构问题”、“跨越 语言文化之界”、“改编与翻译”五个议题进行研讨。在历时一天半的会议研讨中,有15位学者针对上述议题宣读了论文。论坛在所有论文宣读之后,还安排了一 场综合讨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将研讨的论题引向深入,同时也增进了双方学者彼此间的了解。

  如果进行梳理,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的学术研讨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美国英译“淘气包马小跳”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克劳迪娅·纳尔逊(德克萨斯A&M大学)的论文《为美国读者改编及翻译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三个案例研究》从众多传统训诫故事,民间故 事、传说,原创儿童生活故事这三个类别中分别选出一个案例,考察其中共同体现的“中国愿景”——对家庭的忠诚,尤其是孝顺观念,并思考美国读者的“接 受”、诠释问题。这篇论文启发人们思考: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还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语)。纳尔逊针对在美国翻译出版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 小跳”系列作品,敏锐地指出,“马小跳对父母的感情在故事情节发展上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纳尔逊具体分析了《天真妈妈》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马小跳 试图表现他对妈妈的爱而展开的”,“在《四个调皮蛋》中,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努力让父辈或长辈们满意,而不是违背他们的意愿”。“这些书中的情节也都煞费 苦心地证明马小跳的顽皮应该理解为活泼和贪玩,而不是与强烈的孝亲不相容的行为。在心底,马小跳保留了与200年来被美国儿童视为中国孩子本质的相同传统 价值。”纳尔逊介绍说:“尽管哈珀·柯林斯大中华区总经理周爱兰在《北京周报》中说,‘杨的书的表现在所有从中国引入英语世界的书中是最好的’,但是所有 的译本在美国出版5年后都不再出版了。原因可能在于出版公司试图展现马小跳‘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孩子一样’的同时,又要展现(用周的话来说)马小跳是个‘典 型的中国孩子’,对他的刻画‘有助于了解当代(中国)社会’,这令潜在的读者困惑不已。”纳尔逊认为,“丛书中很少强调马小跳的中国人身份,相反却将他列 为了国际儿童文化中的一员,他喜欢吃巧克力和牛肉干,在学校在家惹麻烦,分别用‘美国总统’或‘英国女王’来作特殊的人或游历甚广的人的例子,在每一卷背 面的‘读者注意’一栏中介绍他‘就像世界上的其他孩子一样!’”纳尔逊深刻地指出:“杨红樱的书未能在美国产生大的影响,或许跟营销策略和作品内容不一致 有关,跟坏男孩精神和儒家美德的矛盾有关。”这一观点颇为耐人寻味。

  罗贻荣(中国海洋大学)的论文《“马小跳”遭遇的冰火两重天——一个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分析》可以与纳尔逊对“淘气包马小跳”的评论对照着来读。 罗贻荣首先从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在美国出版后,遭到冷遇的原因,认为“马小跳系列在西方的受挫的实质,是其本土性的 缺失”。其次,他从文学性角度对“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进行文本分析,指出,“它的故事性缺失使作品大为减色”。最后,他从中国读书社会的不成熟这一现状出 发,指出“大部分家长本人是否有阅读习惯”,这值得打问号,他们是否能将孩子的阅读引向正确的方向就更值得怀疑。该论文独辟蹊径,不简单肯定和否定,而是 呈现视角,提出问题。

  二、文学史视野下的国际比较研究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的论文《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是发掘史料的实证研究。论文开篇论述说:“在中国的儿 童文学学术界,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至今为止的争论,基本都是想指认所谓儿童文学作品是在哪个时代出现的。 争论双方都把儿童文学当做一个像石头那样的客观‘实体’,如果它存在,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人人都应该看得见、摸得着。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主义 的色彩。我现在想确立的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即主张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具有自明性的客观实体,而是一个在历史中被建构的观念。持着这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 来讨论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要做的工作就不是寻找作为一块‘石头’的儿童文学存在于历史的何处,而是考察作为一种历史观念的儿童文学在人们的意识中的形成 过程为何形。”“周作人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可以说,考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过程,能够使我们看到中国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 的主要源头。”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一文通过将周作人当年购读的斯坦利·霍尔、麦克林托克、斯喀特尔的英文著作与周作人 著述进行具体比较,详细论述从学术观点到“儿童文学”这一词语的发生,周作人都受到了上述美国学者的具体而微的影响。论文指出:“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 奠基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的建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来自美国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周作人借鉴以斯坦利·霍尔为代表的美国儿 童学的观点,‘主张儿童的权利’,强调‘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和大人有点不同’,进而发展出‘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这一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二是直接借鉴麦克林托克、斯喀特尔等美国学者的应用研究成果,从小学校的文学教育的角度论述儿童文学,呈现了更加完整的儿童文 学的文体面貌。”

  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发轫之作。汤素兰(湖南师范大学)的论文《为什么恰恰是稻草人?——叶圣陶童话的文化基因与外来 影响》将《稻草人》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考察其前后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指出“叶圣陶后期的童话,深受王尔德童话的影响,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稻草 人》,从故事结构到人物形象的设置,都能看出王尔德的影响。”但是,汤素兰也依据“因为安乐王子和燕子对人类无私的给予,他们最终被上帝接进了天堂,故事 的结尾也留下了一抹亮色”这一细节,指出了《稻草人》过于灰暗绝望的问题。汤素兰认为,“越来越以儿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