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承认自己是个对绘画非常没有天赋的人,同时也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懂美术作品,而画作的欣赏是一个高高在上自己无法企及的事情。也许没有孩子,生命中永远就对画作敬而远之了。
因为孩子认识了绘本,对这个陌生的东西直觉它好却说不出来好在哪里。刚接触的时候完全没有自我的选择,全部靠推荐和书评去选。在给孩子不停读绘本的同时,发现它所传递出来的真善美是那么自然流淌出来,丝毫没有造作之意,即便是一个说不出中心思想的故事读来也有喜悦之感,甚至是一些悲伤的故事都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坚强。至此我是关注文字多于图画的绘本讲读者。直到某天从一本书的书封上顺便看了绘者介绍,是一个叫做李欧。李奥尼的人,当下很震惊给孩子画图画书的人居然是绘画和建筑方面的大师,那下我突然明白家里孩子的那堆书根本就是个美术馆,而郝广才的这本书恰恰是带我走进美术馆的钥匙。
很多东西大多人都会凭感觉体会却说不出所以然,原来一直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即自己不运用的可以不懂技法,技法应该是专业人才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本书首先让我明白,技法其实能帮助人在众多珠子里挑到珍珠,而只有看多了珍珠才能练就一双慧眼,才达到凭感觉的地步。之前一直靠众多推荐和书评来挑书恰恰是自己既没有感受,也没有技法的原因。这本书能从图画的构图,版面,画面人物造型刻画各种方面来讲述一本图画书,让人如同跟着导游到各个图画的景点去走了一遭。也许有人不喜欢导游偏爱自己看看,但是导游给了景点中立体全方位的信息后人的感受会更多,那是一种理解以后思考的过程,而工具书其实通过技法的描述让人领略事物的美妙。郝说到社会中充斥着图盲,我开始忙不迭地把自己对号入座,后来又想为自己开脱,家里那么多的绘本没有一本是所谓粗制滥造的图画,而这种选择虽然有借助外力但最终一锤定音的是自己。也许因为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美丽的图可以看,也许因为没有哪个家人在美术方面有积淀,让自己缺少这个部分的熏陶。但是自己其实是有选择美的能力,或许是家人的温言细语,或许是门外一畦菜园和家乡的山山水水,那是另外一种美的熏陶。我一直没有能力把这种形式的熏陶转嫁到其他形式的美上,缺的是对那种形式的认识,而有一本书竟能告诉我这个美是这样的,瞬间豁然开朗。
书中谈到阅读本质的问题,对了解阅读对象的重要程度越发明了。记得培训入学考试做主题书单时单单选了一个主题就罗列的一堆书目,对阅读年龄层次和性别完全不考虑。当然那些绘本都是自己读过的,自己理解可以归类为某个主题的书,但不同年龄的孩子却不尽然。书里说“一旦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转移”这种对角色的认同是基于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或情感体验才能做到,而不同年龄阶孩子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列书单时考虑阅读对象是很重要的问题。
整本书郝广才用了许多图例带着我们用发现的视角来阅读绘本,什么是好的?为什么好?孩子是一张白纸,这本书循循善诱地带着孩子的第一本书------父母先去感受美,再来这张白纸上注入美的色彩。我因着孩子弥补了自己生命中缺失的一部分,就像发现一座宝藏的钥匙,前面还有好多美丽的图画要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