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06月

“心法”VS“技法”——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发布者:路路妈妈

三年前就看了这本书,当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后来常常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家长。周围的“伙伴”们看完这本书,如果当时自己的孩子年龄还小(一般是3岁以内),就幸庆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在画画方面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一般是3岁以上),就会恍然大悟,懊悔自己在孩子前三年的画画当中,那些可怕的干预,于是开始为孩子“排毒”。这是一本仅有200多页的书,而且因为是图文并茂,每一页的字数并不多,只要静下心来,两个小时就能看完,书里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都是简单的字句,明明白白的道理,但是两个小时的认真阅读,却会让我们成人在孩子早期的绘画方面的认识有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借着我们的改变,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在绘画方面的自由与随性,而这样的自由与随性却是孩子快乐童年中最重要的元素。

三年后的今天再读这本书,现在我家的孩子已经5岁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家里常常陪伴着孩子,或者说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有两样:阅读和画画。三年来的时间,路路的那些涂鸦作品有满满的一箱。我会给孩子的每一份作品署上名字和日期,哪怕只是一个点,一条歪歪曲曲的线,翻看那些作品,我看到了孩子“随其自然”发展中的神奇变化,看到“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非同凡响的意义。

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太多的感想,三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心潮澎湃,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满满地记了好几页的读书笔记。而后还特别地组织了一次家长沙龙,沙龙后家长们总结从这本书获得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明白儿童涂鸦的意义;
(2) 学会解读孩子的作品
(3) 平等对待孩子是一切教养中最重要的前提
(4) 绘画更多是游戏而不是学习
(5)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画,但是不是让孩子模仿家长去画,而是一种平行进行的活动,我们一起画,画彼此的心情和感动,然后可以一起讨论分享。
(6) 让孩子体验生活,接触大自然。
(7) 重视孩子的作品,因为每一幅作品背后是孩子当下的感悟和成长中的一点一滴。

三年后我再次翻读这本书,依然是感慨良多,这次特别从“心法”VS“技法”的角度来谈谈感想。作者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里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幼儿画画并不是学习大人美术技术,而是个人表达情绪及对当下成长和生活的体验。

在孩子早期画画当中,我们不应该强调“技法”,而是更多地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时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大部分家长都变得很急功近利,我们过早地强调孩子在画画上的技法,于是我们会着急地教孩子画形象,着急地指导孩子用色,着急地要求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而对于孩子在画画当中传递的意义,对于孩子身体和心理自然发展的顺序不关心也不了解。

还记得在路路2岁左右,曾经参加一个早教的课程,当时课堂中有一个填色的环节,老师要求孩子给一辆小汽车填色,路路性格比较敏感,虽然从小就有用蜡笔涂鸦的经验,但是从来没有试过给固定的图案填色,所以小家伙当时对于老师的这个要求有点困惑,小心翼翼地画着,对于一个不足两岁的孩子,即使多么地小心谨慎,因为手部的掌控能力还发展不够,所以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涂得均匀细致。于是一不小心就画到图案外面,老师当时就说:“路路,要小心哦,不要画到外面!”虽然老师说话的语气很温柔,但是对于不到2岁的孩子,老师代表着权威,于是路路更紧张了,甚至于后来她悄悄地跟我说:“妈妈,你画,我不会画!”当时路路的表现和老师的处理,我心里就很疑惑,因为以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对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去强求填色的完美细致是不恰当的要求。后来看到《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我更确认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明白早期让孩子填色这样的活动就是不明智的。填色基本上不需要训练,当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随着年龄的发展成熟后,自然可以很好地完成填色,反而过早进行填色这类机械训练,会局限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因为孩子涂不好,打击了孩子画画的自信心。

还有一次我在上海观摩一节3、4岁孩子的美术课,老师上课的基本流程是出示范画,然后教授孩子画局部的图案,最后把这些局部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构成整幅图案。例如这节课是要画“大海”,于是老师先让孩子看老师画好的大海,接着一笔一画让孩子跟着画鱼,还有用波浪线表示海水,训练孩子画波浪线,最后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大海”这幅图画。当时有一个小女孩,据我观察其实是这些孩子里面比较有想法的一个孩子,她虽然也临摹了老师的一条鱼,但是自己还是有用自己的想象画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鱼。课后,孩子们都会把自己的作品秀给家长看,而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絮絮叨叨的一顿抱怨,说什么哪里的颜色没有涂满,哪里和老师画得不像,一点也没有看到孩子画中的那一点“与众不同”。当时我心里觉得非常悲凉,看到这个中心,满墙的这样被“精美”地裱起来的作品,我为这样的课程、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家长感到悲哀,也为被送去“塑造”的孩子感到痛心。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