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书会?做读书会是为了什么?”最近,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一是因为参加了童阅会,二是因为培训课正好上到“读书会”这个部分,三是因为我把绘本阅读带进了美术课堂。——如果有人问我,以上问题,有答案了没?我只能说脑子慢的行动派,一向是做多说少思考迟,所以,以上问题,仍然无解,但并不妨碍我的实践。
自从今年3月份带美术兴趣班以来,我收到最让自己开心的家长反馈是“孩子回到家里说很喜欢草莓老师的课,因为每节课能听到不同的故事。”我看到的最让自己欣慰的现象是,真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但是,欣喜之余,我也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些班毕竟是美术班,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必须平衡“阅读故事与绘画练习”之间的时间比例,选择的故事,采用的阅读形式,也必须能真的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不,这个课堂就分裂了。
老实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课堂的确有点分裂,以至于我自我陶醉地讲完故事,孩子们也饶有兴趣地听完故事后,对课堂绘画练习的要求表示很茫然。虽然,本人随机应变挽救了课堂危机,但内心的挫败感还是让自己很沮丧。我知道很多美术课的课堂模式,有的采用展示范画,有的采用图片轰炸,有的只做简短地交流,……我是否应该放弃——把绘本故事带入美术课堂——这个坚持呢?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某天,锵同学跟我说:“妈妈,今天美术老师说我画得很好!还把我的画展示给全班看。……(他拿出那张画,继续说)老师上课的时候,讲了个跟《小黑鱼》一样的故事,但不是《小黑鱼》,……也没有用书。然后让我们画大鱼和小鱼。我画了一只大海龟,里面有很多小鱼。”看着锵同学的画,我又想起去年美术老师看到我借给班里的那套“来自**(国家)的信”的书,特意全套借去研究了很久。……于是,我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再次坐在书架前,一遍遍审视架上的图画书时,我看到了《卵,如此安宁》这本书,书里的画面在脑海里慢慢闪过,那些大大小小的圆形,类圆形,让我想起了特别喜欢画圆圈(4岁多)的低龄学生们,于是,一个主意浮出水面。在课堂上,我与这些孩子们分享了这本科普图画书。我先告诉他们“卵的通俗说法就是蛋”,再问他们都知道哪些蛋?从鸡蛋、鸭蛋,到鹌鹑蛋。又让孩子们描绘一下自己知道的这些蛋有什么特征?有孩子坚持鸡蛋比鸭蛋大(暴汗)……。做了这些铺垫以后,我拿出书给孩子们看,书中多姿多彩的蛋几乎要亮瞎眼啊!每个孩子都有属意的那颗蛋,然后我们就进入“蛋”的绘画练习。当然,我们要做的可不是达芬奇的画蛋练习。而是,让孩子们先画个圆圆的蛋——圆的程度没有统一标准;再为蛋装饰美丽的花纹——花纹嘛,也是自由处理;再把这颗蛋剪下来,贴在另外的彩色卡纸上;最后,在彩色卡纸上为蛋添加个窝。
在另一个低龄班,我试验了另一种练习,让孩子们先在素描纸上自由奔放地涂画出自己喜欢的线条、颜色,然后,在另一张较小的卡纸上剪出一个圆孔——大小形状随机,再把镂空的卡纸放在素描纸的适当位置上,于是,一颗蛋就出现了。
在另一个年龄在6岁-7岁之间的班里,我请孩子们自由地画一个蛋,再为这个蛋画出可能孵化出的小动物。
通过这次课堂试验,我仿佛摸到了一点线索。于是,就有了这个“美术课堂遇见科普绘本”的活动,其实,是先有教学思路,然后从中截选了两次课,来体现策划思路。
作为课程设计,这是以“对称”为主题的系列课,分4节课,通过4个小主题来完成。我没有在每节课中使用绘本,一个原因是绘本自有绘本的局限性,另一个原因是要找到契合主题,又符合阅读年龄的绘本,有时候并不容易,第三个原因是我想做的是用故事做引导,绘本只是载体。所以,主题明确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节《风筝》。我先让放过风筝的孩子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再给他们看我搜到的很多风筝图片,让他们从这么多的图片中发现一些相通的规律——对称,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对称剪完成外形,再在上面涂涂画画。
第二节《蝴蝶》。孩子们对蝴蝶并不陌生,但是对蝴蝶的种类等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空白的。所以,我在这里使用了《蝴蝶,如此耐心》,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孩子们对蝴蝶的感性认识,附带了解一些常识。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用了对称剪贴,制作立体蝴蝶画的方式。
第三节《墨镜·魔镜》。这节课,我带了一个成人太阳镜,几个儿童变形眼镜框,还有我自己一直使用的眼镜。先让孩子们观察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假借节日之名,请孩子们为自己画一副许愿眼镜,把自己的愿望画在镜片的位置。
第四节《花开》。考虑到不同班级孩子的需求有所不同,所以,这次又尝试了一下在不同的班级使用不同的书。比如针对低龄的入门班和基础1班,我主要讲了《大科学》里的《种子高飞》,对基础2班主要讲了《威斯利王国》。当然,都配合使用了《种子,如此酣睡》这本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给基础1班(平均4岁)的孩子讲《种子高飞》时,开篇就是一幅芒草种子随着风漫天飞舞的图画,有孩子一看到蓝天映衬下一点点的白点,就说“雪花”。第二页是一颗芒草种子的高清写真,孩子们有说象胡须,有说象小鸟。第三页是一些分镜图片,有落入水中的芒草种子,有落在土地上的芒草种子,有遇见蚂蚁的芒草种子,有开始生根发芽长叶的芒草种子。第四页上是一幅芒草长大后的跨页画。
就这么短短的几页,我手舞足蹈地这么讲:“秋天到了,风儿使劲儿地吹着,吹得芒草种子漫天飞舞。(翻页)芒草种子那么小!让我们凑近一点,再凑近一点,仔细瞧瞧,好象胡须,好象小鸟,如果远远地看,又象一顶软帽。(翻页)有的芒草种子飞啊飞啊,飞到了水面上(借用某个小朋友的小手指当作芒草种子),哎呀!真糟糕,芒草种子被冲走了,不能生根发芽长大了。有的芒草种子飞啊飞啊飞啊,飞到了土地上(同上),可是,别高兴地太早!一只蚂蚁路过,闻一闻,嗅一嗅,带回家里当食物不错。哎呀!这颗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长大了。还有的芒草种子飞啊飞啊飞啊,落在土地上,不在水边不会被水冲走,没有蚂蚁路过不会被当做食物搬走,它啊,开始(向下)生根,(向上)发芽,长大。(翻页)到了秋天,芒草长大了,也结出了很多小小的种子,当秋风呼呼吹过的时候,……(翻到第一页)芒草种子就会漫天飞舞,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地上,有的被蚂蚁搬走,……”
就在我结束这段,准备继续往后讲其它种子的情况时,有孩子提出“再讲一遍”。这一声轻轻地提议,把我从自我陶醉中拉了回来,重新来了一遍,……一直讲到最后的野蔷薇,靠小鸟吞食果实,排泄种子,然后成长……。为了让孩子们对种子、根、茎更了解,再打开《种子,如此酣睡》里面相关的画面,仔细瞧瞧。之后,就是对称剪贴花朵,然后为花朵补充茎、叶、根等部分,以及自己能想到的相关的其它内容。
使用《威斯利王国》的班,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个自己的王国,借助对称剪贴花,在画纸上画出完成的植物外形——这就是王国的主要作物,然后用自己设计的王国文字在画面上围出边框。
上完这么多节课,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读书会?”“做读书会是为了什么?”仍然没有令我满意的答案。而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读书会有那么多类型,可以按主题分,可以环境分,可以按内容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分出一个‘随堂读书会’的类型呢?这种类型的读书会,可以出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堂,也可以出现在美术、音乐、体育的课堂。如果可以这样看待读书会,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故事包罗万象,读书无所不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