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问孩子们想听什么故事?有说想听童话故事,有说想听真实的故事。后来我想了想,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既算童话又算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孩子们听完都觉得有点听不懂,我自己讲得也有些一头雾水,回头再仔细品味时,发现这篇故事确实费点脑力,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如果能把这篇故事画出来肯定是一个很玩的游戏,限于时间关系听完故事孩子就要去上学了,所以我在考虑改天找个机会,让娃娃们来画一画这雪地上的脚印!
专家点评:一个解读大自然的范例
这位叫“比安基”的俄罗斯大作家能在雪地上解读出来的内容,这样丰富、细微而又准确,没有这方面专长的作家是做不到的。但是解读大自然的兴趣,大家都应当有。
一般读者只知道“狡兔三窟”,但是兔子到底有多大本事,这个“狡”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要读过类似比安基这样的动物文学作品才会有更形象的认识和记忆。
写这样的作品,第一要素是叙述描写要清晰。《写在雪地上的书》用一段描写先将需 要我们解读的“题目”摆出来,引出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然后用一句“我们来看脚印”, 把文章转入对雪地上脚印和痕迹的解读。作者顺着最初摆出的“题目”,一点一点,一样一样地慢慢道来,随着疑团一个又一个地解开,我们信服了作者对森林动物的熟稔、对森林动物世界的丰富经验,和对森林动物研究的超凡智慧,以及作为一个森林动物观察家的高强能力。
写这样的作品,第二要素是叙述描写要准确。这里的准确,首先要充分符合动物的
点亮心灯
物性,符合动物生理、行为的原理。文学作品的形象描写虽有别于科学著作,但其描写必须不悖于科学事实。大雕用它拂扇的翅膀呼噜一下“挖”出来的那个窝是怎样的?就像“手指去抹过油”那样的光滑。狐狸发现雪地上有兔子的脚印以后,那种非逮住兔子不可的全神贯注是怎样一副神态?“狐狸的尖嘴于是挨贴到地面,走着,嗅着。”狐狸追猎兔子落空,要放弃追踪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它打了个响鼻,就进森林干它自个儿的事情去了。”
这样的作品同一般的故事作品是很不一样的。这样的作品要细细地读,细细地想,“一目十行”于这样的作品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