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05月

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感受

发布者:若凡妈

目前为止,我在班级组织了四次活动,分别是:

1,一年级下学期,“旅行的日子”主题读书会,讲述《100只蜗牛去旅行》的故事

2,二年级上学期,排演《三只小猪》,讲述《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3,二年级上学期,排演《傻鹅皮杜妮》,在班级圣诞联欢上表演

4,二年级下学期,排演《田鼠阿佛》,讲述故事并组织讨论

 

彩虹花的义工一看便知,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个十足的“拿来主义者”。因为这几个剧目都曾在小书房的舞台上由另外的义工和孩子表演过,我把所以资料统统拿过来用,只是换了导演和演员。(当然一些台词有改动,道具音乐等大家自己准备)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当然是偷懒(感谢彩虹花小书房!)另一方面,也想突出活动的重点,活动的重点不是故事选择,剧本改编,道具设计制作,音乐配合等这些前期准备工作,而是后期的排练表演,是孩子们家长们在一起的那段时间。

 

在一些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几次活动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宝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每次的活动不管是故事讲述还是排练表演,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很想把它们写下来,但似乎一时又表达不清楚。直到现在,才终于提笔。

 

首先,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故事简单纯真的热爱。

 

不知在哪儿看到过一句话“天下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 孩子们对故事的喜爱,讲述者领会的是最深刻的。每次讲故事,讲述者都会和孩子们有眼神交流,孩子们清澈的眼睛中透露出来的闪亮的光芒会融化一切的辛劳,这种光芒也诠释了这种喜爱之情是多么的简单和纯真。另外,在我和班级孩子的相处中,我觉得孩子们把对于故事的喜爱自然地转移到对我的热情。记得《田鼠阿佛》那次活动,我刚到教室,就有好几个孩子走过来和我说话问这问那。若凡看到我,高喊一声“妈妈!”,然后张开双臂,冲到我面前,紧紧地搂住了我的腰。这股冲击的余波未平,又传来一个充满激情的声音“阿姨!”随即,一个“熊抱”从身后“袭击”了我(是唐俊翔)。我本人不够活泼,是那种不容易让孩子们亲近的人,但是能得到孩子们这样的礼遇,真的很满足很感动。我心里清楚一点,这些都归功于“故事”,我不是一个人来,而是带着“故事”来的,孩子们是爱屋及乌,我是沾了故事的光!虽然说“好绘本适合0-99岁的人阅读”,但按照通常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应该处在从图画书逐渐过渡到文字书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家长们更要抓住这个过渡阶段的尾巴。

 

其次,通过活动,能丰富孩子们的交际,这一点毫无疑问,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从大人的角度,通过这种活动,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当然,家长要参与才能看到,我也一直希望家长能全程参与)。

 

这一点体现在几次排练剧目的过程中。通常我们进行三到四次排练,最后在班级表演。表演是一种成果展示,是一场活动结束的标志,也是孩子们收获掌声和赞扬的时候。然而,这些是我们活动的最终目的吗?不是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在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排练阶段。虽然排练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意见分歧,或是小情绪,正是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排练的过程才更显得有意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用在这里再适合不过。拿这几次的排练来说,第一次排练《三只小猪》的时候,就发生了“抢角色”的事情。若凡仗着妈妈是负责人,排练前就抢到了用砖头盖房子的“猪老三”的角色,大家一起确定角色的时候,津源同学也想当聪明的老三。为此,两人发生了小小的争执,最终,津源大方地放弃了老三的角色。后来,在若凡的写话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只是写的不够详细,不管怎样,可以看出这件事情在他内心还是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我相信对于津源来说,这个小摩擦在他内心多少应该也有触动。这些摩擦也是孩子们宝贵的生活经历。在以后长长的日子里,他们一定还会和同学或朋友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之前处理问题的经历和心态以及对方的反映都会以后处理大摩擦产生积极的作用。

 

排练《田鼠阿佛》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插曲让我印象深刻。剧中有三只小田鼠,分别由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扮演。在排练到田鼠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时,两个男孩非常活跃地“劳动”,女孩却站着不动,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这只小田鼠也要干活哟!”没想到,女孩的脸一下子阴沉了起来,嘟着嘴说“他们把我的活都干了,我能干什么?!”随<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