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玩〉(作者:玛丽·荷·艾斯/美,翻译:余治莹,启发精选,河北教育出版社),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温暖故事。故事很简单,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一个小姑娘独自走在草地上,来到池塘边,树林里,她看见蚱蜢,青蛙,松鼠,……,想和它们一起玩,可是每当她接近的时候,小动物们就迅速地跑开了。不明就里的小女孩只好自己找乐子,可是“它们都不跟我一起玩”的阴影让女孩闷闷不乐地在池塘边坐下来,……过了一会儿,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动物们逐一跑了出来,探出头,接近女孩,……最后,女孩欢天喜地向家跑去。
在故事中,文字部分除了旁白,几乎都是女孩的自言自语,图画中通过小动物的动作作为回应。正是这样的文图设计,让本故事有了可发挥的空间——可以让读者以己度人地为小动物们配上对白。下面,首先来听听这个故事。
通过听故事录音,我们对故事的全貌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进行下面的角色扮演问答游戏了。
游戏目的:
1、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如何邀请”与“是否接受邀请”。
2、作为亲子游戏,增进彼此了解,促进亲子感情。
游戏准备:
图画书〈和我一起玩〉,可准备道具(可以是按书上的背景和角色制作的卡纸道具,也可以利用家里的玩具更换场景和角色)
游戏步骤:
阶段一:熟悉故事后,在重读的过程中,为小动物配上对白。(这里只要使用书就可以了)
(比如:……一只蚱蜢停在叶子上,正在吃早餐。“蚱蜢,和我一起玩好吗?”……[提问:和她一起玩,好不好呢?“不行,不行,我正在吃早餐呢。……”]……我正要抓他,蚱蜢却蹦走了。)
(操作要点:先要让听故事的孩子熟悉问答游戏的规则,所以一开始,是需要用自问自答进行示范的。书中,女孩分别对七种小动物进行了邀请,对于比较活跃表达能力又好的孩子来说,可能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他就能积极地参与游戏了,但如果是喜欢深思熟虑的孩子,可以先请他参与“好不好”的选择问答,再由提问者补充理由。)
阶段二:在熟悉这个故事后,就可以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中随时运用啦!(这时是可以使用道具的。)
(游戏中运用,比如:玩具A正在做什么事情,玩具B提出邀请:“**,和我一起玩好吗?”……(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不行不行,我正在做(什么什么)……”,或者“好啊好啊,我正在玩什么游戏,你来做(什么什么)吧。”……
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正在玩,妈妈问:“**,帮妈妈做点(什么什么)好吗?”孩子可以回答:“不行不行,我正在做(什么什么)”……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们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甚至做游戏的时候,往往不容易把已经是成人的自己代入那个小女孩的角色里,所以,很可能设计游戏的时候,会很主观地觉得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邀请,其实,如果没有故事前半部分的被拒绝,又如何会有后面被接受的那种快乐呢?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发出邀请,都可能遭到拒绝,无一例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