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拖到不能再拖的作业!
今年3月的武汉之行,我有幸参加了朋友举办的读书会,感触颇多。作为朋友,我支持她并为她的行为感到骄傲;作为一个育有学龄前儿童的妈妈,我在其他妈妈的分享中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个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从业者,我为众多妈妈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更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意义。在这里,我仅就我作为妈妈的身份来分享参加此次读书会的感受与心得。
我越来越坚信的是,教孩子之前,先做好自己。目前阶段只是坚信,还需要强有力的实践。《幸福的种子》开篇,有一个关于“爱的语言”的提问,作者让我们反思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我想我先不用反思,我的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用最客观的方式告诉了我。
有一晚睡前,他心血来潮给我讲《发脾气大吼大叫的妈妈》:“有一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了,对我大声吼叫:怎么还不吃饭?没有时间啦!要迟到啦!还没有小便?还要换鞋……他模仿我的声音,讲出了我在上学日的早上最常对他说的话,这些话是绘本里没有的,是他自己增加的部分。听到他对我日常形象的演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碎碎念的小妇人惹人厌的样子,一种可怕的感觉油然而生。几天前,我和他闹翻了,我进书房,他进卧室。谁也不理谁。他爸去哄他,我听到他恨恨地对他爸说,“去,你去给她讲讲道理,我可不想理那个啰嗦老太婆!”我第一次听到他说我是啰嗦老太婆,我没有生气,只是害怕。终于量变到质变,我碎碎念的形象已经在他心里定型了。我的脑海里放映着一幕幕对他常说的话,“满地都是玩具,你好烦!我忙死了,你能不能自己收拾?你能不能不要给我添乱?!”现在回想起来,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他都装作没听到,直接忽略我发出的垃圾信息。有时心情好,不唠叨,我会直接动手将玩具归位。这时,他却主动说,“麻麻,你在做家务啊?真辛苦,算了,都包在我身上吧!”当然,这样的时候比较少,要碰上他的心情也比较好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不要碎碎念,那只能起反作用。孩子不吃你那套,你自己还落得个“啰嗦老太婆”的名号。关键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这样说,我越不按你说的做。打乱了孩子正常的行为发展步骤。或许还有其他更深层次我们意识不到的坏处。总之,从今往后,严格执行“管住嘴,迈开腿”的育儿法则,一点都不能含糊,一丝都不要大意。
孩子真的需要我们去教吗?可能用“影响”二字更确切。也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昨天给他读《云娃娃》,读完之后,我说,“好吧,关灯睡觉。”我从来不问他绘本里讲的什么,他读后有何感受之类的问题。昨天,在我关灯之前,他自发地分享感受:“如果我是云娃娃,我才不要变来变去的呢。我就是我,只要诚实和开心就好了,对不对?”我答道,“嗯,我很赞同你的想法。”他很快入睡了,看着他的小脸,我不禁想到,孩子读到了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无需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他领悟到的就是他现阶段能接受的,现阶段不能接受的,你“教”给了他,而你所教的内容却难以进入他的系统。正常情况下,孩子有着正常的发展步伐和节律,让他自己慢慢去领悟和消化他所接触的外部世界。这是最好的!不要什么都告诉他、教他。孩子像乖乖小绵羊一样告诉你,“哦,知道了。”这只会让大人们感觉安心,其实,有可能孩子并不知道,只是他明白每当他这样回答的时候,大人们会比较开心。
孩子不用教,还有一个理由,大人很多时候做得不好,拿什么去教孩子呢?大人们只有不断地成长,才能不断地给孩子正向的影响力。孩子上小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孩子比较情绪化。我说,是的,因为我也比较情绪化。这两年以来,我经历了一些磨练,孩子也给了我强大的成长动力。我在努力地蜕变,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自己不能控制情绪,反而“教”孩子不要乱发脾气,那只是一个笑话。我和孩子的共同成长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会不断地正向成长。
我的孩子在第一次读《三棵树的愿望》时,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个年轻人的手脚被钉在第三棵树做成的十字架上的那一页。他很不解,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调动我贫乏的基督教知识库存,告诉他,这个年轻人为了人类而遭受苦难。孩子的眼睛红了,好像要流出眼泪。一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