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04月

[2014阅读分享] (第6期)(豆豆与”世界和平"——漫谈儿童图画书中的“微言大义”)

发布者:宝贝豆

豆豆与“世界和平”

—— 漫谈儿童图画书中的“微言大义”

 

对马斯洛的误读

当我们谈儿童阅读,我们是在仅仅谈论阅读吗?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当我们在谈论儿童阅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孩子成长到60岁的那种精神状态。

当然,在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为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建立了正常的亲子关系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儿童才会对家庭、对社会产生充分的信任,从而发展出自信的性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认为在满足基础层次需求的时候,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时候,就不必考虑爱与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等,这其实是对马斯洛理论的一种误读。因为马斯洛在理论论述中清晰地指出,人生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那么就此,笔者也得出一个推论:

在儿童时期,基础层次上安全和生理需求是对儿童行为起到支配地位的,但是高层次需求比如自我实现需求也有必要存在。而且,在儿童时期,有意识地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熏陶式的“教育”将对孩子在未来的自我实现有极重要意义。

另外,如果说人包括“物质的人”(人们常说的“皮囊”)和“精神的人”,而精神的人的品质如何,也就是人品或者说人格如何(人们常说的品格或品行),这也将极大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精神文明状态。

 

跟“小孩”谈“大事”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讲呢?我给我三岁的女儿讲《孔融让梨》她貌似不太明白啊?是的,确实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不意味着做不到。下面我们简要分享一个小故事《大事情》。

 

爸爸和儿子在一起散步。他们边散步边聊天,爸爸无意中说到:儿子,我们要做个有理想的人。三岁多的儿子不太明白,他问爸爸说什么是有理想?爸爸想了想说,有理想就是愿意做“大事情”。

孩子还是不明白,但是爸爸也没有再解释。

走着走着,孩子似乎有所悟,他问爸爸:“大事情,是说我做的事情应该像大象那么大吗?”爸爸笑了,回答他说不是。然后他们继续向前走。

走着走着,孩子似乎又有所悟,他问爸爸:“大事情,是说我做的事情应该像大楼那么大吗?”爸爸又笑了,回答他说不是。然后他们继续向前走。

走着走着,孩子似乎又有所悟,他问爸爸:“大事情,是说我做的事情应该像大山那么大吗?”爸爸笑了,回答他说不是。这时候,他们走到了海边,能看见远处的灯塔。于是爸爸说:“大事情呀就好像黑夜降临后的海面上发光的灯塔……

(插播笔者评价:引用网络流行语,汗,白天不懂夜的黑,小孩不懂塔的光。)

海边风起,浪花高溅。父子正要离开,这时浪花竟然把一尾小鱼卷到了堤岸之上,父子脚下。小鱼在陆地上扑扑腾腾眼见要一命呜呼,小男孩赶紧捧起小鱼在爸爸的帮助下把小鱼投回了大海。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子,刚才你做的就是大事情。”

 

故事完了,不知道读者会做何感想呢?孩子是否能够听懂爸爸最后的这句话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不但能够听懂,而且对于他来说应该是非常震撼的,毕竟他曾经一路追问自己的父亲,什么是“大事情”却不得其解,但是最后却竟然自己身体力行做了一件“大事情”。我们都说“知道”了未必可以“做到”,但是如果反过来说呢?“做到”了是不是就“知道”了?我想是的,“做到”了也就“知道”了。

分享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