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读《绘本之力》是因为看到本书作者中有两位都是目前国内对日本绘本了解最多的推广人,松居直先生,和河合隼雄先生。当然第三位作者,对我来说比较陌生,柳田邦男,从书中的介绍得知,是一位日本纪实文学的大师。
这本书,虽然是作为一本绘本理念传播的图书,但封面看上去并不像一本给成人阅读的书,封面如同一本精美温情的绘本图画书。通常我喜欢先读,封面和封底的勒口,了解一些编辑推荐的内容。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就是封面勒口的“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会越来越重要。不仅大人小孩可以同乐,而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东西难以数计。——河合隼雄”这个内容,让我窥见到这本书在阅读推广领域的高度和前瞻性。在封底的勒口出,我了解到了三个作者的简介,有了更有针对性的阅读。
对书封面、封底有了直观的了解后,通常会看目录和前言,以及后记。这三个部分,是我总览全书,了解本书内容概要,了解我的阅读重点。通过本书的后记,我了解到这本书是根据2000年11月12日的“绘本·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研讨会讨论内容为基础编撰的,所以才会由3个作者共同完成本书。再浏览完目录及三位作者分别撰写的前言,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主旨是为绘本理念传播,和绘本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研讨的指南。因此我选择,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必要从头至尾,我会以自己当前学习和工作的目标为线索,选择性重点阅读部分篇章和内容。
同时,我在读书笔记上,也不以书中的线索,而是摘取对我有价值的作者观点,这些观点将是本书提供给我的营养。
【核心观点】
松居直:
1.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2. 在绘本这里,有着购买者是大人,主要阅读者是孩子这种二重结构。而且,作为念书人、讲述者,大人被置于一个复杂的立场,那就是与作为听着的儿童读者共同拥有绘本阅读的体验。
3. 绘本这种书在一边看,一边听别人读的时候,产生了神奇的作用,营造出一个广大的世界。我在这里展示的这本书,各位会认为就是绘本吧,可我认为,这是绘本的入口,真正的绘本产生于别的地方。当孩子是读者的时候,他自己创造出绘本。就是说,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大人是看画,孩子是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用耳朵听到的语言的世界和用眼睛读到的语言的时间,在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绘本在自己阅读时,语言和绘画之间有一道沟壑,所以很难将二者融为一体。但是,别人读给自己听的时候,当场就能将二者合一。于是,孩子在心里看见了活生生的故事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绘本。绘本中被印制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的活动着。用耳朵来听的语言,不断使画活动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世界。孩子就是这样来体验绘本,体验自己创作出绘本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实际上触及了绘本的本质。——孩子内心的秘密花园,每个人都有个自己的秘密花园
河合隼雄:
1. 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会越来越重要。不仅大人小孩可以同乐,而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东西难以数计。
柳田邦男:
1。“一生要读三次绘本”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2. PTSD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绘本的心理疗愈功能
【文章中提及的书目】
《榆树》(关于时间和声音)
《风又三郎》(关于离家少年的心)
《冬芽合唱团》(长新太 文,茂木透、富成忠夫 摄影)
《啾啾,啾啾》(阪田宽夫、长新太 画)
《后院》(梨木香步)
《魔法的语言》(金关寿夫译,柚木沙弥 画)
《非洲的声音》(泽田俊树 文/图)
《噌噌噌》(大卫·马雷特 文、奥拉、伊坦 图)
《秘密花园》(巴内特)
《夜晚的幼儿园》(谷川俊太郎 文、中辻悦子 图/摄影)
《乱写乱画的笛子》(D·平克沃尔特 文/图)
《小提琴》(罗伯特·T·艾伦 文,乔治·帕斯提克 摄影)
《在森林里》(马力·荷·艾斯)
《人:游戏者》(约翰·胡伊青)
《小房子》
《一百万只猫》
《拔萝卜》
《木匠和鬼六》
《河流》
《神奇的竹笋》
《小吉普消防车》
《古利和古拉》
《骄傲的王冠》
《獾的礼物》(苏珊·华莱,讲述死亡,面对生命终点)
《熊啊》(星野道夫,摄影/文)
《切洛努普的狐狸》(高桥宏幸)
《美代》(森田美智子 画)
《一千把大提琴的合奏》(伊势英子 图/文)
《口袋里的礼物》(柳泽惠美 文 久保田明子 图)
三个作者的讨论主题都比较深刻和具有前瞻性,可以在运用需要的时候,选择性阅读其中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