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次课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课?为什么?
【答】:
自培训班开课以来,每堂课上我都颇有收获。总体的感觉就是,自己的阅读量太少了。具体地讲,
在第一课中,印象比较深的是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感知的过程,在《打开绘本之眼》中,松居直先生也说道:“……,将印象、声音和语言融为一体,孩子们在感觉到语言的微妙色彩的同时,也能明白其实际含义。”这一点在日常的阅读中也时常可以体会得到。
在第二课中,学到了书是有层次的,阅读也是有层次的。把模糊的阅读体验按层次划分,对于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的阅读阶段是十分有用的。
在第三课中,明确了好童书的基本概念,好童书一定是好书,好书却不一定是好童书。
在第四课中,进一步理解儿童观的概念。第一次接触儿童观,是读日本的岸井勇雄所作的《未来的幼儿教育》。作者在书中的第三章“儿童观与幼儿教育”中写过:“幼儿具有上天赋予的一切,他们本能地想要觉醒。”在读过《未来的幼儿教育》之后,再没有接触过探讨儿童观的书,也就渐渐淡忘了儿童观这一概念。直到上培训课程,才记起似乎在哪里接触过“儿童观”。自然地我又重新思考起“儿童观”来,也就是成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儿童。先进的儿童观是以儿童为师,而不应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或是一张白纸,或是一个听话的小机器。
在第五课中,学习到童书的各种属性,也明白了对于孩子而言,没有最好的书,只有最适合的书。
在第六课中,学到究竟什么书最适合孩子呢,就是一本符合他属性的好童书,而鉴赏童书的误区和正道,正是辩证地看待童书和人的关系以及培养童书鉴赏力的方法。
在第七课中,从整体了解了世界各国童书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课到第七课,老师像剥洋葱一样,层层解剖,让大家完整地看清童书的全貌,理清各种概念。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明辨了“好童书”的和“适合孩子的书”的概念。还记得在入学考试时,有一题是关于会不会推荐一本不是童书的好书给孩子,其实就是在测试“童书观”。我当时回答“完全可以啊,只要适合孩子啊”什么什么的。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并不是所有适合亲子阅读的书都适合给孩子读,没有童年体验或不是为孩子所写的书不是好童书。好童书也并不一定就是适合孩子的书。以前我以为好童书一定都可以买、都可以给孩子读,其实不然。忽略了孩子的特性,拼命给他们塞各种好童书无异于填鸭。
作为阅读引导员,我们应该给孩子推荐的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即“适合孩子的书”,也就是适合孩子当时的年龄、性别、性格的好童书。这也是阅读引导员应该时时谨记的。孩子的状态决定了他/她应该读什么书。一切由孩子决定。
以上是我学完童书鉴赏课的一点点想法。虽然自己和优秀的阅读引导员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阅读路上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没关系,一路走,一路读吧。
二、如果童书鉴赏可以再增加一课,你希望这节课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为什么?
【答】:
在我向父母们推荐童书时,最常听到的疑问就是:“推荐的全是外国的书?没有中国的吗?我觉得中国的有些也挺好啊。”实际上很多家长在购买童书时,会不由自主地买一些中国的童书。
不可否认,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刚刚起步,要想追赶上其他国家的脚步,还需要付出很多。不过,最近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在当当网、卓越网上看到一大批中国原创童书,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中国儿童文学不断努力。一个人只有看清自己的短处后,才可能痛定思痛、脚踏实地地走出自己的路,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一样。
所以,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