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02月

走在自我认知的路上——《绿山墙的安妮》

发布者:星星点灯

对于大龄儿童(11-14岁)来说,阅读越来越成为一件自主的事情。他们自有一套阅读风格,也更喜欢自行选书。义工在做线下活动的大孩子读书会时更有深刻感受,阅读书目、主题、主持交给大孩子们自己去把握,,他们会做得很好。你,成人,当服务员就好,比如端茶递水拍照片做记录。

那么,成人在这个阶段怎么向孩子们推书呢?你认为的好书,大孩子能认可吗?回答是,你充分地了解他们,当他们的蛔虫。成人向他们推介图书时,必须根据他们的阶段特点来进行。看似这是废话,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特点,推书必须根据其阶段特点来进行。以前你或许还可以鬼鬼祟祟地做做类似“塞一塞”,“拔一拔”的小动作,而现在你若是不了解你面对的孩子,那么你过往那套就行不通了,他们直接会对你说:NO!毫不留情。如果你与之有充分沟通了解,那么这时的推书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心想事成。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大家都很熟悉。听闻它很久之后,最初我是在一个读书活动现场的书架上发现了它,于是匆匆读了几章,立刻感觉很妙。妙在哪里呢?当看见安妮开场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整日神游的模样,我感到这个妞就是活脱脱女儿的影子。这点和小洁真像!但当时洁还小,只有幼儿园中班。作为中班的孩子,和安妮还是有很大代沟的。在自我认知、探索自我上,洁还未发展到这一步。于是共读这本书的计划就暂时被我搁下了。但一直,我心里盼望着哪天与她一起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等我知道洁已经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而她第1次在班级书架上找到并读了它的时间,又是在其间不知所踪的某个时间里发生的,反正我错失了与她共度此书的初体验。再要挖掘她的读后感,已经枉然。

今年寒假我和她去图书馆,看见了架子上的《绿山墙的安妮》。我想再次推荐时,洁说班级书单上要求假期阅读的书目中正有此书,她慎重其事地要借阅此书,准备好好重读它。我心想,太好了,终于重逢了!

说是共读,实际上我只是朗读了其中的2章。其他内容我们是各自完成。这个阅读记录,就变成时而采访的形式。

首先,我问她,作者是谁?她回答不出来。我问,她是否从不关注这类信息?她说也不是,也有注意到和记住的。但追问之下却是一个都说不出来。一个都说不出来啊!我简直要替作者们哀嚎了。她说,人总是有失败的时候,我奇怪怎么冒出这么一句,她解释道:“呶,这说明我也失败,作者也失败呀!”我有点乌鸦头顶飞过的意思。(码字这会儿,我突然回忆起,我小时候父亲在我俩游览植物园时对我进行的植物即兴大拷问,面对这位园艺大师,我也是脑中一片空白,不知所云。何其相似!聊书,走进拷问的境地,真是对儿童心理的极大藐视和不尊重啊!然大在课件里说,大人总有童年的记忆,有这样那样的记忆,就能有意识去避免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惜,大人一般总很健忘,总是事后诸葛亮。汗!)

幸好,随着内容的推进,慢慢我们还是渐入佳境,侃侃而谈起来。

对于这本书,洁的总体评价是好看,评分是93分。我问失分在哪里?她说内涵再高一些,再有一些好看的插图就更好了。说到内涵,她例举了《纳尼亚》、《城南旧事》、《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其中以《假如我有三天光明》为内涵最佳,可得97分。现今这孩子竟然如此崇尚起高大上了。一个完美的形象,是青春前期的孩子向往的对象,所以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假正经的拔高,恰是内心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追求。回忆我的青春期,的确也曾高大上了很多年,那时候流行叫积极人生学。

情节,是她重视的第2个方面。她读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纳尼亚》,按她说是情节和想象取胜。情节是少不了的元素。《绿山墙的安妮》里,发生的那些生机勃勃的事情,令洁有距离感又有亲切感。安妮住的地方那么美,令她向往;她那个闺蜜那么亲密,亲密到胜过洁那个最好的朋友,这让她羡慕;安妮阅读速度很快,成绩又那么好,这个让目前只有阅读速度而功课一般的她既有共鸣又很是佩服;在校的种种事情,有的像她班里的事情,有的从没发生过,也令她好奇,于是她又话唠地把班里的事拿出来说给我听,好大一长串。

尤其不可不提的是安妮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