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01月

孤独与安慰 ——《我在湖里有个朋友》

发布者:威妈

 吴启升的作品中,喜欢的有《威利和他的自行车》、《一颗倒下的大树》、《永不灭绝的蚊子》和《我在湖里有个朋友》。


 如果说《威利和他的自行车》讲述的是友谊的亘古源远;《一颗倒下的树》则阐述了爱的本质与尊重;而《永不灭绝的蚊子》则意在讽刺弄虚作假、真假不辨的世风。《我在湖里有个朋友》文字中透出忧郁与安静,是一个孩子面对孤独时的情境。


 《我在湖里有个朋友》,行文短小,易于阅读。全文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主体,易于引领读者进入全文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开篇便是——“我在湖里有个朋友。”陈述的句子,没有感叹的语气,是一种安静的感觉。“湖里”一词的出现,带来的是无限的困惑与好奇。为什么强调在湖里有个朋友?湖里的朋友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紧接着,文章写道:“我跟她说话,她会认真听。我不说话时,她会陪我一起安静。我难过时,她愿意装下我所有的泪水。我开心时,她会陪我一起跳舞。每天早上,我都要来叫醒她。每天晚上,我都要来跟她说晚安。”这段文字中,意象两两相反:说话——不说话;开心——难过;早上——晚上。通过对行动、内心与时间的三个层面描写,突出了个体的“我”,所有的一切都因“我”而起,“我”是创造者。相反,“湖里的朋友”只是:认真听——安静;装下泪水——一起跳舞;被叫醒——被道晚安。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突出了“湖里的朋友”的安慰特质。行文至此,不难看出,文中的“我”具有独特的个人感受,有独特的朋友,有创造力。


 之后,“我和爸爸妈妈要离开这里,去很远的地方。我要离开她,住在湖里的朋友。我很难过。她可能也很难过。我们都默默不出声。”表面看来,“要”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但是细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离开只是“我”无奈的选择,否则,“我”应该高兴而非“很难过”。这时,再次出现“湖里的朋友”,“我”揣测她的内心,觉得“她可能也很难过”,所以“我们都默默不出声。”这段叙述中隐含着孩子面对家长决定时的无奈与无助,其所能做的事情是选择与“湖里的朋友”无声的倾诉,实际上是对家长无声的控诉——控诉家长无视孩子的感受,折射出孩子的排斥与反抗心理。


  因为到了新的地方,“我”慢慢熟悉了所有新的事务,但是依然“很想念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朋友。我有点难过,想出去走走。”孩子到了新的环境,虽然逐渐接受新的生活,但是依然想念过往的生活。“想出去走走”突出了孩子之前的封闭自我的状态。只是因为想念“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朋友”,孩子才决定打开心扉,跳出封闭的状态。这段文字刻画了孩子努力适应新事务的挣扎、自我封闭以及试图突破封闭的尝试。


  所幸的是——“这里也有个湖。”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虽为陈述句,却有着似曾相识的快乐。“我说话,湖里有人认真听我说。我说累了,湖里有人陪我一起安静。我哭着说,我想念以前的生活,湖里有人愿意装下我所有的泪水。我开心地跳舞,湖里有人跟我一起跳。”这段文字,不再只有“我”一个人,而是变成了“我”与“有人”。“我”的话语、悲欢都“有人”相陪,“有人”无条件的接受。


 “我湖里的朋友,也来到了这里。”一个推理过后的结果。

 “晚安,湖里的朋友。”语气充满爱惜与喜悦。

 “明天早上,我来叫醒你。”早上代表希望,“我来叫醒你”重新回到了“我”的主体,充满力量与生气。“叫醒你”这里的“你”,无疑是“湖里的朋友”,其实也是“我”自己,这一意象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水仙花(narcissus),但是与水仙花不同的是,“湖里的朋友”强调的不是孩子的自恋,而是孩子的孤独与寻求安慰时的挣扎。


  整篇文章借用“湖里的朋友”这一意象,讲述了孩子面对孤独、离别不断隐忍、寻求自我安慰与突破的过程,令人深思。


  其先进的儿童观体现在:

  1、孩子具有主体性(叙事的主体性)。

  2、孩子具有感受力(悲欢的情感)。

  3、孩子具有想象力(湖里的朋友)。

  4、孩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努力适应新生活)。

  5、孩子面对孤独有独自排解的能力(湖里的朋友)。

《我在湖里有个朋友》中,孩子是有血有肉、有灵魂与思想的独立个体!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