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自然界的风无处不在,存在于春夏秋冬,存在于分分秒秒。但是,在孩子眼中,他们看到的也许只是飘落的树叶,只是花儿的频频颔首,只是巨浪的腾起,只是竹林的沙沙响声。他们会觉得惊喜连连,却不知道为何树叶会飘落,花儿会颔首,巨浪会腾起,竹林会沙沙响。李峤的《风》为孩子们展现了一幅风的画卷,让抽象的风变得具象,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风机灵、顽皮、热爱美丽、喜欢冒险的个性。
风的个性与孩子个性相似,孩子在心理上有认同感,易于接受此诗。
此诗属于五言绝句,读来朗朗上口,适合儿童诵念。
此诗意境独特,富于想象力。初读之时,可以不读诗名,只读诗的内容,激发孩子的联想能力,同时促进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的空间。
此诗为孩子学习传统的常识开启了一扇门。“三秋”指的是农历九月,代指秋天;“二月花”指的是农历二月,代指春天,“二月花”则代指春花。孩子们在理解此诗的时候,必然会觉得困惑,什么叫“三秋”,什么叫“二月花”?只有跟孩子们解释了“三秋”与“二月花”的涵义还是不够的。应该由此拓展开来,以探讨的方式寻求答案,至少应该探讨历法的知识,让孩子认识到历法的分类,具体到中国的历法,应该明确指出中国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历,以及其计算的方式。如果更加深入,可以探讨二十四节日,继而探讨传统的节日等等。此外,“千尺浪”、“万竿竹”,这其中的“千”与“万”皆是虚词,不表示真的有“一千尺浪”或者“一万根竹子”,只是用来表示特别高、特别多,告诉孩子这些可以帮助孩子在遇到此类表述时不必纠结于具体的数字,懂得这是文学表述的需要而已。
此诗能够满足孩子对风的具体的感受。风的定义虽然严谨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是难以理解的、是抽象的。散落的秋叶、春花、巨浪、斜竹都是孩子们便于理解的意象。孩子唯有层层分析意象,深入探索,才会发现隐藏在意象之后的神秘力量——风。因而,这是一种有表及里,由现象发现本质的发现之旅,是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孩子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此同时,满足了孩子对风的认识,不是通过枯燥无味的科学界定,而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来感受风的神秘与力量。
此诗能够触发孩子与自然的融合感。《风》被赋予人的特质,犹如写诗高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风犹如孩子,在无拘无束中创造奇迹,易于让孩子于自身进行联想,觉得风与自己一样充满了灵气与玩性,无形中将风视为自身,并会爱屋及乌,爱上秋叶、春花、巨浪、斜竹和自然界的一切,达到“物我两相忘”,播下了生态思想的种子。
此诗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李峤在写《风》的时候,把风当作一个人,完全打破了“人是人”、“物是物”的格局。这种写法会让读过此诗的孩子潜意识中认为风和人一样具有意志力和选择权,因而有利于孩子打破教育中接受的成人化思维,有利于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风》一诗无论从童趣而言,还是从语言、知识层面亦或思想层面而言都展现了《风》之灵魂,是一首值得所有人阅读与玩味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