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 | |
客語 |
夏宇本名黃慶綺,筆名童大龍、李格弟等,1956年生,廣東省五華縣人。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曾任職出版社及電視公司,目前旅居法國。夏宇19歲開始寫詩,很年輕的時候就獲得了台灣文壇多種重要的現代詩大獎,除此之外,她也寫散文、劇本和歌詞,在不同的文類中都取得傑出成就。
雖然出道早、名氣大,但是,在台灣詩壇上,夏宇卻似乎一直具有相當大的神秘感,她的詩富於機智,語言具新鮮感,別具一格,但是,她的人卻一向行蹤飄忽、不公開露面,許多讀者久聞她的大名,喜歡她的作品,卻很少看過關於她的報導,更少見過她的照片。多年來,夏宇的詩和人都帶著耐人尋味的色彩,成為台灣詩壇上無法被忽略的重要人物。
夏宇的詩廣受歡迎,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1984年,她把從20歲以來的詩作整理成集,從送打、編排,到開本與封面設計等一手包辦,以自費出版的方式,印製了五百本私密性極強的《備忘錄》,心想會讀到這些詩作的,也就是跟自己的生命擦身而過的人了吧。沒想到這本1985年後就絕版的詩集,至今被人不斷影印轉貼流傳,其中的詩作不但進入多種版本的詩選,還一度出現在藝品店販賣的椅墊抱枕上,夏宇在哭笑不得之餘,最懊惱的不是版權問題,反而是「怎麼把斷句和節奏都弄錯了?」。
出了第一本詩集、自認完成了生命的某個歷程,夏宇離開台灣前往紐約,在那個豐富多元的城市,度過一段激烈煥發、「毛細孔完全被打開」的知性歲月。那樣的淋漓盡致,激盪出屬於青春和詩的火花,閃耀在她1991年自費出版的第二本詩集《腹語術》中,詩人好友羅智成形容那是「抵抗現實的書」。20世紀90年代中期,夏宇決定在法國南部定居,1995年,她出版了第三部詩集《摩擦.無以名狀》,這本詩集是由《腹語術》剪貼而成的全新面貌,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玩世」之作;這也使得當年台灣的年度詩選編審拒收並評論為:「對既有語言規則懷有恨意,蓄意破壞,經常形成一堆無意義的文字。」從這件事,足以看出夏宇特立獨行的風格。
從《備忘錄》開始,夏宇就被評論者冠上了「女性主義」或「後現代主義」 的詩風。但是,夏宇本身卻不喜歡被貼上標籤,更不想因此被框限、凝固成某種標本;她企圖在詩的語言裡尋找自己的聲音,套用她自己的話,她是「一直在逃跑、一直在走音」。當然,在這樣追尋的過程中,她必然會遭遇不少挫敗和打擊。但是,夏宇形容自己是「野生野長」的創作者──向來憑直覺寫詩,不理會文化環境、也不在乎理論。在創作上,她最在意的是詩的語言,以及使用語言的自覺夠不夠強。她形容理想中的詩語言處於一種「極端狀態」,具有「多一點就要滿出來」 的表面張力,縱使文字非常樸素,也是分外飽滿、沒有累贅。她說:「我的夢想就是寫出一兩行最美的中文,榮耀這個我寫詩的語言!」這樣不受一切外在羈絆的自由自在,是夏宇生活的風格,也是夏宇創作的風格,也正由於如此的與眾不同,讓夏宇的詩迷人又動人。她的詩集幾乎都是自費出版,包括《備忘錄》、《腹語術》、《salsa》等。
文學花園
說明:
夏宇相信,每個生存處境都會有一首詩對應,就像某次她在台北街頭的當舖招牌上看到「萬物可當」四個字,彷彿任何一個生存情境都可以拿來交換。對夏宇來說,文字是很物質(physical)的東西,她描述自己在閱讀或創作間接觸文字,總會產生一些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覺。譬如癢、黏、痛等,好像摸到了這個字質感如大理石、塑膠或三夾板,那個字質感如泥土或橡皮一般。她在日常生活裡,也總會留心報紙新聞、廣告傳單、電視節目、戲劇表演的語言,從中得到語境上的反差,而知道自己寫詩的位置。她曾經解釋創作的靈感來源是:「陌生的語境刺激,可以把我對詩的想像帶到很遠的地方,於是很快就可以寫出詩」。從夏宇的詩中,讀者可以充分感覺到她文字的新鮮特異和獨具一格。
原文:
愛情
為蛀牙寫的
一首詩,很
短
唸給你聽:
「拔掉了還
疼 一種
空
洞的疼。」
就是
只是
這樣,很
短
彷彿
愛情
甜蜜的復仇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後
下酒
你正百無聊賴我正美麗
只有咒語可以解除咒語
只有秘密可以交換秘密
只有謎可以到達另一個謎
但是我忽略健康的重要性
以及等待使健康受損
以及愛使生活和諧
除了建議一起生一個小孩
我沒有其他更壞的主意
你正百無聊賴
我正美麗
墓誌銘
我們總是去看電影
在一種關係決定
之前或之後
坐公車,左邊第三排的位子
強大的灰塵在午後的光束中充滿
飛舞旋轉
時速四十公里
整個城市平均的速度
微微的顛簸中
時代轟轟的過去
留下黝黑的洞口
但我們決定坐公車
路過我們最喜歡的鐘錶店
有一○○個鐘在櫥窗裡
指向一○○個不同的刻度
分別上緊的發條
固守著各自的時差
這樣混亂
這樣自信獨斷
如同我們──
我們
不能彼此同意的時候
總是去看電影
路過最喜歡的鐘錶店
幻想一個焚毀所有鐘錶的冬日
為它設定節慶
跳一種沒有拍子的舞
把酒瓶拋向天空
到達一個
回不來的高度
於是我們訝然不能相信
一切輕易的完成
在下場電影開始之前
在我們醒來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