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 |
楊華本名楊顯達,1906年出生於台北,17歲時遷居屏東,此後即定居屏東,直到1936年去世。楊華因為家境貧困,又體弱多病,沒有受過很完整的學校教育,他的學問來自苦學自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人生觀和文學觀。楊華的漢文根底深厚,並設立私塾,以教授漢文為生。他有少量漢詩傳世,這些漢詩多半是在1924年屏東漢詩社「礪社」成立時,他加入為社員,在詩社擊缽吟詩時候留下來的。1926年,楊華參加「台灣民報」的徵詩活動,以「小詩」獲得第二名,此後正式步入詩壇。但是,就在楊華獲獎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27年2月,他因為違犯治安維持法被捕,監禁在台南刑務所,在獄中,他寫了53首詩,題名為〈黑潮集〉。楊華為這些詩寫了一段序言,他說:這些詩是他在獄中憑一時的直覺,並沒有經過多少潤色所寫下來的作品,自謙沒有什麼價值。根據楊華序言的寫作日期,可以知道他入獄不到20天就寫了50多首詩,可見這些作品都是最率直的感思。黑潮是流經台灣的海流,評論家認為:楊華用黑潮來當作書名,或許是因為在監獄中,對強制性的勢力有特別的感觸。
楊華死後,朋友在他家裡看到這些詩,知道是在獄中所寫的未發表作品,就送到楊逵主持的《台灣新文學》去發表,刊登在第二卷的二號和三號。這組詩控訴了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人高壓統治,感嘆殖民地人民的命運就是走不盡的長途,充滿著被欺壓、被踐踏的哀鳴。出獄後,楊華的生活更加貧窮,1936年初,他貧病加交,生於陷於困境。同年5月30號,為了再也無法忍受疾病的煎熬,也為了不再增加妻兒的負擔,楊華懸樑自盡。楊華的一生窮困坎坷,有人用「薄命詩人」來形容他,事實上,「薄命」正是楊華的小說成名作,楊華只寫過兩篇小說,「薄命」卻和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一起被選入胡風主編的「山靈─朝鮮台灣短篇小說集」,1936年4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由此可見楊華具有極高的文學天賦與成就。
楊華的詩作多半都是小詩,也有用台語寫成的作品,他的詩受到泰戈爾和冰心的影響,清新自然,抒情和哲理兼具,含蓄動人。由於他本身漢學涵養深厚,鎔鑄新詞十分順手。更重要的是:在楊華的詩中洋溢著為弱者和受侮辱者抗議伸冤的人道精神,對於殖民統治的非正義性有深刻的描述,而又能夠在柔弱中見剛強,在哀怨中現勇氣,寫出了日治時代一般民眾的心聲,最後,他以自己的手結束生命,對這個世界做了最深重的控訴。
文學花園
說明:
〈黑潮集〉是楊華在監獄中的作品,真有五十三首,其中多半是自勵自勉和抵抗日本殖民的詩作,從這組詩,可以看出他個人的窘迫、人生的種種磨難,也反映了殖民地台灣社會共同的悲哀。詩中或是描述現實生活遭到凌虐、壓制的弱者哀嚎,表現出詩人的人道關懷;或是以具體象徵表現企求自由,不惜顛覆體制的強烈韓命企圖;或是以泰戈爾式的警句,藉自然景物來比人生哲理。詩的篇幅短小,卻語言練達,意象經營鮮明。
〈女工悲曲〉清楚的呈現出楊華批判資本主義壓榨工人的立場,這首詩用台語寫出,更具有寫實的風格。楊華筆下的女工象徵著所有日治時代台灣人民的共同處境。這首詩採取押韻形式,有些接近歌謠。其中,「靜悄悄路上無人來去,冷清清荒草迷離,風颼颼冷透四肢,樹疏疏月影掛在樹枝。」四句更顯現出民間戲曲的影響,這也使這首詩能夠跳脫出生活語言的侷限,開創台語文學的深厚格局。
原文:
黑潮集(共五十三首,此為其中三首)
30
聲聲的被生命追迫著的人們的慘呼聲,
是荊棘的刺?
是雪花般寶劍的鋒芒?
一聲聲的穿透了我的心房。
46
池魚逃不回大海,
魚呀!你盼望著洪水嗎?
籠鳥逃不回森林,
鳥呀!你盼望著大火嗎?
47
飛鷹饑餓了
徘徊天空,想吞沒一顆顆的星辰。
女工悲曲
星稀稀,風絲絲,
淒清的月光照著伊,
搔搔面,拭開目睭,
疑是天光時。
天光時,正是上工時,
莫遲疑,趕緊穿寒衣。
走!走!走!
趕到紡織工場去,
鐵門鎖緊緊,不得人去,
纔知受了月光欺。
想返去,月又斜西又驚來遲;
不返去,早飯未食腹裡空虛;
這時候,靜悄悄路上無人來去,
冷清清荒草迷離,
風颼颼冷透四肢,
樹疏疏月影掛在樹枝。
等了等鐵門又不開,
陣陣霜風較冷冰水,
冷呀!冷呀!
凍得伊腳縮手縮,難得支持,
等得伊身倦力疲,
直等到月落,雞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