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是家庭关系的NO.1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恋爱。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藏有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制,恋爱,或婚姻关系,是我们童年时期与父母亲子关系的投射。 ——它是我们在无意识中用来治疗,修正我们童年错误的。如果这种治疗成功,童年的错误将得以修复,我们会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治疗不成功,反而会留下更深的伤痛;但如果我们在治疗失败之后有自我反省,改善的能力,最后我们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不要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即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想问题,看待事物。想理解对方,就要避免以下三点:1)揣测。不要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另一半,就认为对方想什么,自己完全知道;2)评价。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亲密关系要的是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去评价。3)出主意。对方说到“问题”,目的不是要我们出主意,而只是需要我们倾听,理解他们的各问情绪。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工作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不要将工作和私人生活混为一谈的道理。它们的运作机制是完全没有相通之处的。所以,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其中不健康的模式有1)烦丈夫,爱儿子;2)“没”丈夫,爱儿子;3)太愚孝,轻妻子。
◆你的家庭,你做主。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所以说,夫妻关系才是NO.1,而亲子关系是要割舍的。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1,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第二部分: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健康自我的孩子,总是顺父母意,这种孩子缺乏存在感 ,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有健康自我的孩子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关注孩子,陪伴孩子,母亲情绪稳定,并且母子(女)互动,让婴幼儿从母亲的关注中感知自己的存在,从而健立安全感。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意即,我们的存在一定会对周围事物有所影响,从这个影响里我们能看到自己;而周围对我们有关联的事物又会作用于我们本身,所以从我们自身又能看到那些事物的本身——世间的万事万特,都是我们的镜子。)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和自由》观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蒙特梭利的观点),精神胚胎的发育不是知识,不是教导,不是别的,而是孩子的感觉。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尊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在处理分离上,有三种结果。1)成熟分离(给予爱的同时,也让坚定让孩了或亲人知道,我和你是两个人);2)拒绝分离(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3)单纯分离(拒绝爱与亲密)。
三个分离:1)分娩,一个人的出生,是第一次重大分离(分娩也有三个模式,成熟分离,意味自然分娩过程;拒绝分离,意味难产;单纯分离,意即提前剖宫产。);2)与妈妈“分手”(正常自闭期:从出生1个月,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需要抚摸和照顾,沉浸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正常共生期:2-6个月,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分离期:6-36个月,婴儿意主只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3)与家的分离。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分离又分为四个亚阶段:1)身体分化期:6-10个月,婴儿从身体上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2)实践期:10-16个月,会走路,热情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是婴儿的“背叛”期,不是很依恋母亲。3)和解期:16-24个月,明白自己的弱小,重新依恋妈妈,比以前更甚。这时期的幼儿胆小,怕生人,怕很多事物。4)个体化期:24-36个月。幼儿儿已从心理上跟妈妈分离,意识到跟妈妈是两个人,但实际上他心中的“我”是对妈妈的内化,妈妈要做的是尊重幼儿的探索需要,给予足够多的爱。(也分为成熟分离,拒绝分离,单纯分离。需要说明的是,拒绝分离,就是妈妈什么都替幼儿做主,这样会导致孩子形成依赖症。)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P86)。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父母溺爱,让孩子为父母而活,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P104,比较重要的一章内容。)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这句话可以说是本书的主旨。为何家会伤人?因为在我们中国家庭,父母普遍打着:“我是爱你的,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爸妈会害你吗?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等等等等以爱为名义的大旗。)
◆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所谓真爱,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要尊重一个幼小孩子受挫折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长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大人只要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看不到灵魂的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这种话不要急着说,因为很可能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第三部分: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改变之道: 1)给孩子空间;2)自我成长;3)进化爱的方式。
◆考试上瘾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从以下四点做起:1)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2)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3)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4)鼓励孩子有其它爱好。
◆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面对重大考试时,父母要懂得为孩子减压,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孩子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最后一章谈到父母发生矛盾时,孩子不是家庭的保护神,父母之间的冲突不要拉上孩子。)
第四部分:中国式家庭
◆这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式家庭模式及种种模式轮回,中国人的情感模式,还分析了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各种状态,重点做了迎合者(愚孝是怎样炼成的)的心理分析,有几点比较一针见血的总结:1)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2)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3)愚孝源自不甘心;4)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1)没有父母不受自己的孩子;2)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3)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4)婆媳关系(婆媳 关系不是二元关系,本质是婆婆,媳妇,儿子这样的三角关系。); 5)嫉妒(不是从伴侣身上找答案,而是要从原生家庭的童年关系上找答案。产生这一心理,最主要是自我价值感太低造成的。);6)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