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08月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 施翠峰 (限小站成员)

发布者:阿茲特克

TitleLine

施 翠峰本名施振樞,1925年12月9日出生於台灣中部著名的古都彰化鹿港,「施翠峰」三個字則是他從青年時代發表作品時就採用的筆名,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 筆名是象徵翠綠峰巒的意思。施翠峰家境優渥,他的祖父在鹿港經營「施錦玉香鋪」,是事業有成的地方士紳,父親則是鹿港信用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施翠峰出生 於日治時期,和台灣文壇著名的幾位重量級人物,如葉石濤、鍾肇政、張彥勳等人同年,他和張彥勳的關係最為密切,兩個人不但同年,還是台中一中的同班同學, 而且,同樣的,他們在日治時期就能夠運用日文創作,到了戰後,也都努力學習中文,成為成功的「跨越語言的一代」,台灣著名作家和編輯林海音女士就曾經說 過:「施翠峰是我所認識的光復後最早從日文跳到中文的作者,而且文字完美。」

二戰結束後,施翠峰進入省立師範學院美工科就讀,這所學校是現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美術和工藝專業都相當有名。在唸書同時,他也開始在《新生 報》、《力行報》等報刊上發表文藝創作,在文學界的名聲逐漸響亮起來。由於施翠峰在寫作和繪畫兩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1956年5月《良友》月刊創刊的時 候,就邀請他擔任總編輯。這個出版社原本是專門出版學生參考書的單位,由於銷售量不錯,發行人決定為青少年創辦《良友》月刊,在內容上,《良友》除了為兒 童和青少年提供課業指導,也用相當大的篇幅刊登兒童文學,在巔峰時期,這本雜誌的出版量有二萬多本,對於台灣的兒童文學發展來說,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當時 台灣的兒童文學還處於萌芽階段,作者很少,因此,擔任總編輯的施翠峰不但要邀稿、編稿、譯稿,本身也需要提供稿件,從《良友》的創刊號開始,他陸續在這本 刊物上發表了《愛恨交響曲》、《龍虎風雲》、《趙五娘》、《李三娘》、《林默娘》等長短篇少年小說,在美、日等國的翻譯作品還是台灣兒童文學主流的當時, 施翠峰的這些作品,為台灣兒童文學本土化和現代化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到了1958年,曾經擔任過台北商職校長的陳光熙創辦《學伴》雜誌時,施翠峰在台灣兒童文學界的名聲已經相當響亮了,陳光熙很喜歡施翠峰的作品, 特  別向他邀稿,經過多次催促,《歸燕》從《學伴》1959年冬天出版的第10期開始刊出,直到1961年12月第34期才連載完畢,這是一本以女性作為故事 主角的少年小說,也是當時《良友》雜誌上讀者反應最好的作品,無論在創作技巧、文字或是敘述方式上,《歸燕》都比施翠峰過去的作品進步,是相當成熟的兒童 文學作品,在台灣兒童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施翠峰才華洋溢,在藝術和文學上朝多元化發展,他是畫家、作家;民俗學、人類學學者,也是美術教育的推廣者和藝術理論的研究者。他的文藝創作生涯, 大抵集中在1970年代以前,此後就漸漸把精力放在民俗學、人類學的研究上。對於臺灣鄉土,施翠峰具有與生俱來的熱愛和使命感,也願意用一生的時間來為台 灣文化付出,他曾經在一次訪問中表示:從25歲起,他就養成了每天只睡5個小時的習慣,他利用每天從睡眠時間節省下來的3個小時,成就了人生豐富的閱歷和 成就。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文藝創作、翻譯、報導文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藝術理論等總共有30多本,畫冊有6本。重要作品除了兒童文學之外,還包括《風 土與生活》、《臺灣民譚探源》、《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等。

文學花園

施翠峰文藝創作的歷程並不算太長,而且,由於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使他並沒有把所有的創作火力集中於此,所以,相較於其他台灣作家,他的作品產量不 但並不豐富,甚至可以說相當少。但是,對於臺灣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歷程來說,他的創作卻極具歷史意義。在1950、60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學園地仍然以搜 集、翻譯、改寫作為主要創作手法,其中又以兒童詩歌、短篇故事是最大宗。在這種局面下,施翠峰在1956年和1958年陸續發表於《良友》、《學伴》等兒 童期刊上的〈愛恨交響曲〉、〈歸燕〉兩本長篇少年小說,卻在兒童詩和兒童故事之外開出了一條兒童文學的新路。他不但承繼了臺灣文學寫實風格的傳統,也代表 了臺灣兒童文學創作渴望本土化的理念實踐,因此,在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上,《愛恨交響曲》和《歸燕》標誌了「臺灣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重要里程。

日本學者宮川健郎認為日本現代兒童文學的三項表徵是:「散文性、少年性與求變意志的獲得」,用這三點來檢驗台灣現代兒童文學的發展,其實也相當貼 切。最初,台灣的兒童文學以翻譯為主,等到作家自覺應該讓台灣兒童了解自己的鄉土之後,就把兒童和少年的特殊需求納入寫作考量,同時,能夠取材於臺灣的鄉 土和立基於臺灣的現實,從而體現對於斯土斯民的深厚情感。施翠峰正是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家,而從他對鄉土的體認和文體的建立等種種方面顯示,他的少年小說創 作和世界兒童文學發展的脈動是與時俱進的。

在《台灣民譚探源》這本書中,施翠峰寫下這麼一段句子:「《白雪公主》、《格林童話》等傳入中國之後,經過精美彩色印刷的媒介,廣泛地深入兒童的世 界裡,自己祖先所遺留的童話反而未見有人出版彩色本。未曾聽過「蛇郎君」故事的小學生比比皆是,卻無人不知「白雪公主」的大名」。出於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關 懷,施翠峰開始創作少年小說,他寫過歷史小說《龍虎風雲》,傳記小說《趙五娘》、《李三娘》、《林默娘》等,《龍虎風雲》是以「乾隆遊江南」的故事作為藍 本,《趙五娘》等,則以民間傳奇故事作為主要取材,不過,這些作品雖然都有所憑借,作者卻經過考證與詮釋,在小說中作出「符合人性」的描寫,這是台灣兒童 文學寫作上的一大突破。等到創作《愛恨交響曲》和《歸燕》的時候,施翠峰更進一步的在作品中注入時代精神,雖然,這兩本長篇小說的主題都是通俗的「尋 母」,不過,由於他著重小說的表現技巧,並在作品中細膩的描寫了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經驗、台灣沒落的中產階級子弟、物質缺乏的台灣戰後社會,並深入探討了 少女纖細的內在情感、台灣社會的兩性意識等等,而使得這兩部作品在啟蒙時期的台灣兒童文學當中,格外引人注目。

施翠峰的少年小說記錄了台灣在二戰過後初期社會上普遍的貧窮現象,他願意把社會現實帶到兒童文學作品當中,而並非只是「王子公主式」的夢幻童話而 已,這可以說是台灣現代兒童文學的重大進步。《愛恨交響曲》和《歸燕》的成功,也讓台灣的兒童文學作家認識到兒童文學本土化和少年小說型式的可行性,像是 1960年11月在《學伴》開始連載的《孝子尋親記》,以及1965年12月在《小學生》雜誌發表的《阿輝的心》,都很清楚的表現出在台灣兒童文學中, 「少年性」和「鄉土性」已經是可行而且迫切的發展趨勢,就這一點而言,施翠峰對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