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8月

约克·舒比格:我讲述的都是成年人的天真

发布者:漪然

读这样的童话,要么震惊要么亲切

  根据我的理解,我的朋友,也是我这篇文章即将面对的责编小戴同学,是个非常好的书 评人。至少,他是个很有胆的书评人,再出名的书或者作者,从诺奖得主帕慕克到侦探小说家布洛克,他评起来都是手到拈来,举重若轻。不过面对这个不算太出名 的舒比格时,他却踌躇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书太牛B了,完全被震住”。一本让他震惊的书当然应该评论,可是一个被震住了的读者却并不一定是合适的评 论人选。所以,现在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面对舒比格,我一点都不震惊。我恍惚记得,几年前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曾经非常兴奋的,但那也完全不是震惊。至于现在,《大海在哪里》和《爸爸、妈妈、我和她》,带给我的甚至连兴奋都淡了。剩下的只有——亲切。

   我不知道让别人感到震惊的和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不是一样的东西,但是我想,两者即使不一样,肯定也是相通的。对我来说,舒比格是回到童年的一把钥匙,我读 着他的一则则故事,那些看似呓语的胡说八道,那些没有情节、没有开头结尾的任性文字,恍然就觉得回到了儿时。那时候,还认不得几个字的我坐在竹床上给妹妹 编些胡说八道的故事,两个人居然都觉得津津有味。我还记得父母对这些故事的评价:“没有油盐。”但就是这些“没有油盐”的呓语,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少欢乐 呀。当我读到舒比格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我那些没有油盐的故事吗?

  当然,舒比格和我,毕竟是不同的。他的故事,在看上 去混乱散漫的外表之下,有油有盐。至少,能让人感到幻想的美好,还有现实的忧愁。舒比格的书,是一位智者对世界的严肃思考,而这位智者,在长大的过程中并 没有把童年丢掉,所以他才能既像个孩子那样锐利地观察这个世界,又像个成年人一样对世界感到深深的无奈,于是最后,他再次回到童年,用近乎任性的方式完成 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我猜测,舒比格超越现实的这条路径,是让读者感到震撼的真正原因。

  舒比格的“胡说八道”

   刚才我提到了胡说八道。我认为,这个词是舒比格那些小品的最佳注脚:舒比格没有打破语法规则,他的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但是很显然,对于传统的写作和阅 读规则来说,这个舒比格,实在是有点胡闹。比如他写一个叫罗妮的小姑娘,走在雨中想事情,这个罗妮,她想明白了“我就是我,雨可以淋湿我,但是不能淋湿我 的名字”,然后,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这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在瞬间给读者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可是,它真的是一个故事吗?

  比这个故事更像 胡说八道的,还有一头猪和一张纸的对话,这张纸上写着“一头猪和一张纸的对话”这个故事,然后猪把这张纸给吃掉了,当然,这个结局很可能也在那张纸上写 着。又或者,有一个小女孩,想寻找“无聊”,她走到世界尽头,终于看见了“无聊”……哎呀,像我这样复述舒比格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件无聊的事情,故事里 面的“油和盐”,都被我给过滤掉了。我本来只是想证明舒比格的特点是“胡说八道”而已,不过,对舒比格来说,他就是喜欢胡说八道,那又能怎么样呢?

   确实,不管是这些小品的归类问题,还是它们是否真的那么胡闹,这都不是舒比格需要考虑的。他要做的,只是游走在情节和情绪之间,表达自己,然后,击中读 者。于是,我这个读者,在阅读舒比格这些短章的时候,已经很难分清楚哪些是情节,哪些又是情绪了。这个家伙,他有那种在看似无意之间爆发出强大情绪的能 力,就像,就像爵士乐那样。

  可能只是因为偶然,我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正好在听爵士乐。在约翰·柯川的优雅节奏中,我忽然发现,这个 舒比格,他写的书真的很有点爵士乐的感觉:即兴的情绪随处迸发,优雅与激越并存,而且,没有情节,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甚至,爵士乐对传统音乐的颠覆,跟 舒比格胡说八道式的故事也有相通之处。我甚至可以把他的书直接比喻成一张爵士乐专辑,打开《大海在哪里》,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甚至,你也可以选择书 中任何一篇作为这本书的名字,最后的感觉,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每一个短章中蕴含着的情绪,我们其实都曾经有过。或许将来的某一天,真的有人可以用音 乐把舒比格表达出来?

  面对世界,舒比格是有一点无奈的

  我已经谈到了舒比格最显著的特质:胡说八 道。我也谈到了他的这个特点如何勾起我的童年记忆。但是对于舒比格来说,那些胡说八道后面的忧伤与沉思有可能更加重要。在这里我要再次引用关于爵士乐的比 喻:这种音乐的灵魂是即兴演奏,音乐家可以完全自由和任性的发挥,最激烈的情绪往往就是在这种最不经意的即兴演奏中表达出来的。舒比格也一样,他任性地胡 说八道,从不停歇,但是胡说八道过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考者面对世界的深深疑惑。

  如果没有疑惑,那头母猪和那个聪明的人,不会一 起出发去寻找大海,可是找到了又怎么样呢?大海——有点无聊。就像那个寻找无聊的女孩一样,她一直找到了世界尽头,无聊却对她说:“我一直在等你。”在 《小妞》里,一个洋娃娃成了“我”所有生活的载体,它长大、说话、快乐、惊奇、屈辱、死亡,看上去离奇,其实是因为“我”已经无法承载现实生活之重。

  面对世界,舒比格是有一点无奈的。在《爸爸、妈妈、我和她》里面,他透过一个小小孩童的目光,透过一个家庭的悲欢,观察着生死、命运,观察着人们的表演,更思考着一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有没有可能。合上这短短的八篇笔记,会让人忍不住,悲从中来。

   沉重的舒比格,我能理解你的故事为什么那么任性,我也能理解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说胡话,我还能理解你的故事为什么老是没有结尾——结局这东西,我们没法保 证它美好。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在结局来临之前,自由地、任性地、快乐地——胡说八道。就像那个“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可 以追怀。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希望再次回到那些被舒比格震住了的人身上。说实话,我有点羡慕。所以,我在这里要告诉读者,如果你童心未泯,舒比格就一定能让你震撼;而如果你对童年眷眷不忘,舒比格也足以唤起你的温暖记忆;最后,如果你已经成功成长为一个正经、成熟的现代人,那这两本 书,你还是别看了吧。

 舒比格简介:
约克·舒比格,1936年10月14日出生于瑞士的苏黎世,他是一位瑞士图书馆长的儿子,他在Winterthur长大。他在从事童书创作之前,作为临时工做过许多种类的工作,比如,他曾经在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做过包装工、园丁、建筑工人以及广告文案。此后他学习了日耳曼文学、哲学和心理学,并且最后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之后,他到父亲的出版社做编辑和出版商。1980年之后,他一边做心理学研究,一边写作。 舒比格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与传统的童话有着明显的对比,很多是以动物或者东西为主角的语言。他们被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而且往往具备魔法或者神秘的力量。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舒比格自己说:“我讲述的都是成年人的天真。”比如一棵长满了巨大苹果的树、会数数的小鸟。 舒比格一直非常支持青年人自己写作,比如1998年举办的“Made in Switzerland"。他为孩子们写的故事也经常被评价为”不是简单的故事,同时也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建议。“(1979年,库尔特鲍曼) 1972年,舒比格获得了苏黎世出版业大奖。2008年,他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相关文章:

暗恋舒比格

听,故事在说话

舒比格的人类理想

一种胡说八道的童真

生活的神谕者


© 2005-2021 dreamkidland.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1623号-1